張廷美
摘 要: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于教育,尤其是對學生習慣培養有著不可替代作用的基礎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可以形成創新意識進而發展的情境,加強引導,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在拓寬學生發展空間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情境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根本,亦是促使國家不斷前進的永恒動力。創新意識的培養在于教育,尤其在于對學生習慣培養有著不可替代作用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所以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我們作為教師,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下面就這一問題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為學生營造創新意識發展的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發現問題,并且積極地去探求認知的一種心理取向。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習愿望的源泉在于兒童腦力勞動的特點本身,在于思維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的感受。”創新意識的培養首先需要我們為學生創設一種民主、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只要自己有想法就可以以積極的心態去表達,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和角色,當好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去激勵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類似于“你真聰明”“你回答得真好”“相信自己,繼續努力”這樣的話要適時應用。其次,在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和諧、融洽的課堂大環境以后,還要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創新思維發展的小環境。我們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在教學中巧設疑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提供發現問題的機會。比如,在學習“倒數”時,學生知道倒數的意義之后,教師說:“請同學們列舉一些分數,老師可以馬上說出這個分數的倒數。”教師的精彩回答使學生的積極性大增,學習效果很好。我想這就是巧設疑問的魅力吧!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在興奮時的創造力是最高的,我們教師應通過故事引題、巧設懸念、實例激趣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加強引導,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還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要求特別強烈,促使他非常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從而體會到創造的快樂。我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不是像過去那樣認真地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而是通過合理的引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交流,從而找到合理的做題方法,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快樂。而往往學生的做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我想這是自由的創造,在自由創造中去發展他們的創造意識。再比如,我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為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側面,按照教材要求,應將圓柱的側面展開,不少教師在教學時是將展開的方法直接明確指出,也就是縱向垂直展開。其實這樣是在限制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是讓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做了一次手工操作。而我在教學時則放寬了對學生的要求,這樣學生對圓柱側面的展開方法出現了五花八門,經過一番探討,最終得出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為長方形。雖然過程看似繁瑣,實際在此過程中卻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久而久之,這樣的教學就會使學生形成一種自主探索的習慣,成為真正的創新型人才。
三、重視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應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當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要求學生去設計發明什么高級精良的產品,但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種思想滲透到教學中去。比如,在復習“圓”這一單元時,我在練習中設計了一道題:魯班是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位著名的木匠專家。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請他做了一個案板,形狀要圓形,但不能拼割,面積必須在3~4平方米之間,請同學們來為魯班想辦法,怎樣判斷一棵樹是否符合要求。再如,在學習按比例分配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在體育考試時,三年級36名同學有18人優秀,12人達標,有6人不達標。老師想把84塊糖分給這36名同學。同學們能不能運用一下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幫助三年級的體育老師解決這一問題呢?經過一番思考和交流,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糖全部分完,而且各有各的理由。課標中指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就是說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把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這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在教學中、實踐中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發展的情境。為我們的祖國培養一代創新型人才。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