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玲
【摘 要】要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做到兩個“轉變”,學生要實現三個“互動”。兩個“轉變”是指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三個“互動”是指在動手實踐中“互動”、在自主探索中“互動”、在合作交流中“互動”。
【關鍵詞】教師 轉變 學生 互動 小學數學
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使基礎教育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如今,傳統教育模式和方式已經被淘汰,該如何組織教學,怎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教師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會用數學”,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成了備受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我以為,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做到兩個“轉變”,學生要實現三個“互動”。
一、教師應該做到兩個“轉變”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的數學教學的創新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應當思考和實踐的任務,同時也是為了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新的學習觀、教學觀和發展觀。各種新觀念正在日益深刻地影響著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在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對傳統數學觀念提出了新的挑戰。我以為,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通過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和有關的數學教育教學理論,逐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2.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允許他們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法去構建數學知識的體系。另外,還要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別差異,允許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3.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過程的自我反思和改進。一方面要讓學生在反思過程中感受學習成功的喜悅,進一步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反思過程中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進自己的學習,更好地實現數學知識的主動構建。
4.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促進者,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發展數學學習,幫助他們更好地構建數學知識的體系。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边@是從古到今教師所扮演的角色?,F行《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理念的提出,大大改變以往存在的“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出題你做題”的被動學習局面,實現了教師由“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轉變。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轉換,盡量做到從原來的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從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從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創造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心理寬松的情況下形成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產生愉悅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我們可以說:“能讓老師發表一下意見嗎?”“你還想說點什么?”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的同時,我們可以說:“愿意讓老師加入你們的行列嗎?”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商量的語氣,以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既起到“引導者”的作用,又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數學知識的同時經歷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學生應該做到三個“互動”
(一)在動手實踐中“互動”
動手實踐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借助手的活動能夠實現和反映其內在的思想活動,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改變“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尤其是在與圖形有關的內容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操作性的訓練既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實現新舊知識的轉化,形成新概念;還能為學生的主動探索提供機會,為學生感知具體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和來源創造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多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說一說,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只有大膽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念為指導,才能充分體現出新課標“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
(二)在自主探索中“互動”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科學。對知識而言,學生的獨立思考、相互討論、思維澄清的過程,就是自己發現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由教師講授轉向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只有讓學生親自做一做、試一試,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教師要設計好問題的探索過程和要求,使學生帶著目的、任務去進行探索,不走形式,要使學生有所得有所獲。只有通過教師合理地引、得當地放,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探索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在合作交流中“互動”
合作精神是未來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徑。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合作交流”是針對傳統集體教學的弊端而產生并逐步推廣開來的。小組合作交流體現了教學活動中各種動態因素的多邊互動,尤其是生生互動占據了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改變了在傳統集體教學中師生單向交流的被動局面,對于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目的。
總之,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主動、積極、全面地參與學習,是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兩大主題。我們廣大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不斷探索實踐,切實提高教學成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