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輝
摘 要: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環境學和經濟學交叉的邊緣學科,主要討論如何利用相關經濟規律來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并以基本的環境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為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提供理論支持。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環境經濟學被定位在全球變化科學中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前沿學科,近年來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越來越得到重視。該文針對環境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對環境經濟學在本科教育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為環境經濟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 教學改革 教學革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c)-0106-02
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等相關組織召開了眾多會議,研究人類面臨的嚴峻環境問題。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宣言》,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198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主題為“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討論會,認為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未來人類的發展必須處理好這四者之間的關系。隨后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和活動使得環境成為當今全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198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通過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各種變化進行調查分析之后,確定了“環境經濟”作為當年《環境狀況報告》的首項主題。環境經濟學的歷史演變表明,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既有理論性又有應用性的新興的學科,逐漸開始為世人所矚目。環境經濟學發展歷史雖然不長,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影響。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環境經濟學這門課程,西安科技大學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是培養學生掌握自然地理理論、資源管理方法和環境變化研究的本科專業,培養學生具備環境保護和應用的能力。環境經濟學這門課程能夠很好的鍛煉學生使用基本的環境經濟學原理為環境保護政策和環境管理提供理論支持的能力,以及利用環境經濟規律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能力。因此,筆者結合最新的環境經濟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等討論了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與革新。
1 環境經濟學本科教學現狀
我國傳統高等教育的思維起點是講授高深學問。環境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中難免重蹈傳統教育的覆轍,課程教學中產生以下一些矛盾,例如:在教學體系上,重理論、輕實踐;在教學內容上,重課堂、輕試驗;在教學方法上,重講授,輕互動,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在具體課程結構中,過于重視學科的系統性和體系性,輕視了與之相關課程的溝通,內容易彼此重復、混淆,學生聽課感到乏味,造成對課程學習吸引力降低和興趣性減小。
2 環境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
高校本科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設施、教學實踐等要素,筆者認為環境經濟學應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以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同時兼顧到各要素之間的耦合作用,達到教學革新的各個要素協調發展和最優化目的。
2.1 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方面,整改距離社會實際較遠的傳統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過去以理論為中心比較單一的課程體系,重組課程體系,著重突出專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筆者認為環境經濟學課程體系突出在三個方面:(1)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具有系統性的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分析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理論基礎;(2)環境經濟學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內容,為學生提供環境問題經濟分析的視角;(3)環境經濟學在應用方面使經濟學理論在更為現實和客觀的實踐基礎之上得到發展,學生能夠學習到如何利用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環境現象和人類行為。因此,高校本科生的環境經濟學可以基于上述三個方面來構建其課程體系。
2.2 教學內容改革
環境經濟學發展歷史雖短但發展十分迅速,現代環境經濟學新理論新方法更新很快,如何在教學課時相對較少的條件下,處理好基礎理論與前沿研究之間的關系,是教學內容改革中首先面對的問題。作為教師來說,必須掌握更多前沿的知識,及時補充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使學生覺得學有所用,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環境經濟學是以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特定研究對象的環境學和經濟學分支。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到環境保護,是環境經濟學的核心研究課題。因此,在本科課程教學中需要顧及以下三個尺度:(1)在宏觀尺度上,確定可持續發展理論在環境經濟學理論的核心地位。將可持續的發展的思想貫穿在整個環境經濟學的課程體系中。比如,有重大影響的國際協定如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的內容和理論來源需要在這一部分詳細講授。(2)在微觀尺度上,保護環境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經濟單位的環境生產力,這就意味著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品的環境污染量。1992年制定的《21世紀議程》和我國政府在1994年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都明確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國民經濟綠色核算體系,以便把環境因素加入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改變傳統的單一經濟核算體系。因此,需要把環境科學其他相關課程理論方法,比如,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環境污染控制、環境規劃學和環境影響評價等應用在環境經濟學中。(3)在全球尺度上,當今的環境污染在形式上的往往不受邊界和領土的限制。比如,大氣污染和海洋污染,往往涉及多個國家。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日益緊密鏈接的世界經濟體系中,環境投資已經成為體現國際競爭力和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可以分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國內主要污染行業未來發展的影響,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進行環境和經濟方面的國際合作。
2.3 教學手段
在環境經濟學教學手段上,提倡啟發式和討論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方法,建議采用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授課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倡導改革考試制度,比如小組答辯、現場匯報、撰寫環境調查報告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傳統的試卷考試,這樣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另外,還可以增加本科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由教師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申報國家、省級的大學生創新項目,在申報和完成創新訓練的過程中也能鍛煉學生的科研熱情和實踐能力,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3 結語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既屬于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也屬于環境學的一個分支。環境經濟學不僅是傳統經濟學領域的橫向延伸,還是新興自然科學向傳統經濟學滲透的一個重要方向。環境經濟學的學習不但學習相關的自然科學知識,而且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科學知識作為基礎。人類當前面臨的熱點環境問題,比如溫室效應、能源危機和糧食短缺等問題都具有綜合性和全球性,既是科學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又是國際問題。這些問題超出了自然科學的范疇,需要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去研究解決。但是我國在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中,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往往處于相對獨立的狀況,影響了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學生如何打下相對堅實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基礎是未來環境經濟學這樣的邊緣和交叉學科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點之一。
參考文獻
[1] 樸明月,滕洪輝,石淑云,等.環境經濟學教學實踐淺談[J].廣東化工,2013,40(3):104-105.
[2] 嚴旭陽,陳敏霞.環境經濟學的新進展叨.環境科學導刊,2008(3):17-20.
[3] 徐大偉,陳德湖,張琳.環境經濟學實驗教學摸式的探索性研究[J].2010(3):77-79.
[4] 唱鶴鳴,丁建東.環境工程課程群及創新實驗的建設[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2(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