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鳴
摘 要: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是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是推動文化繁榮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興起群眾文化建設新高潮,關鍵在人,人才是第一資源。群眾文化是以滿足人民大眾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是以自身活動為主體,以文學藝術為中心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群眾文化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健康發展;思考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宣傳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群眾文化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增強了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群眾文化的內涵及規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 群眾文化是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民族民間文藝與群眾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群眾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間文化中一些有益的東西,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形式和精神。今天,許多群眾文化活動的優勢,都來自于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濃郁的地方風味,為群眾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內容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實踐證明,群眾文化利用當地的民間文藝形式開展活動,最易為群眾接受,最能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參與。早期的民族民間文化,受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其視野較為狹窄,表現形式較為簡單,一般把生產對象和勞動過程作為主要的表現題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這種民間文藝逐步擴大了,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民族民間歌舞、武術、戲曲、曲藝、故事、謠諺、皮影、剪紙、繪畫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區域習慣風俗的禮儀、節日文藝活動、民族體育活動、飲食、民居、服飾、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圍流行的語言文字、傳統醫藥知識、有價值的手稿經卷及碑碣楹聯等。民族民間文藝是一個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載體,是大眾愿望和審美情趣的體現,是一種文化生活。民族民間文藝有鮮明的個性,即口頭性、集體性、流傳性、通俗性。廣大人民群眾,通過親自參與,才藝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滿足,情緒得到釋放,情趣得到提高,這是專業團體無法替代的,這也是民族民間文藝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最顯著的特色和優勢。民族民間文藝鮮活直觀,樸實無華,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沒有任何文件,沒有任何命令,端午節全都吃粽子祭屈原;中秋節吃月餅盼團圓;相聲、京劇為很多人耳熟能詳,還吸引了許多外國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從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證。再以春節為例,人們的理想愿望、精神情感、審美習慣被強烈而又極致地發揮著,成為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盛典。很多地方的春節文化廟會,民間文藝大放異彩。廟會期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氣氛熱烈,歡快火爆。形式多樣的精彩表演,色香俱佳的美味小吃,個中樂趣又豈能是歌廳舞場所能替代了的。民族的凝聚力在這里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體現。可以說民族民間文化像一個磁場,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愿望,傳承著民間文學藝術的精髓,其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教育,也是群眾文化活動最突出的表現形式。雖然群眾文化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民間文學許多內容和形式,但二者并不能等同,群眾文化無論從內容、形式,還是傳播手段都比民族民間文藝寬泛得多。
2 群眾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當代多元化文化環境下,群眾文化越來越富有了新的文化內涵。在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群眾文化的組織、創作、研究、輔導都不斷擴大視野,不僅考慮接受對象,也關注其他社會文化形態的發展狀況,增強互相學習、借鑒的互補性。群眾文化是以群眾為主體,由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和群眾文化生活等要素。群眾文化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是以自身活動為主體,以文學藝術為中心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群眾文化具有以下特點:群眾基礎的廣泛性。另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受民族、區域、季節等限制。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眾文化與專業文化最顯著的區別就在于文化參與的廣泛性和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眾文化范疇,人民群眾能通過自身參與文化活動來實現文化接受與文化創造的雙向轉換,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獨特的文化傳遞性。群眾文化由于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親和性”,它的傳遞不受時空的限制,更具有廣泛性和時效性。群眾文化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化傳遞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多元文化的互補性。
3 抓住機遇促進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要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創作,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要貫徹“三貼近”的原則,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化活動,大力開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體現民族特色、地方特色,鼓勵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感受美好生活。要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繼續深入開展以“聚集新農村,文藝為農民”的主題采風、慰問、展演、展映、展示活動,引導文化工作者努力創造出一批以“三農”為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扶持農村建立文藝活動示范基地。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對于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獨特的作用。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發展,著眼于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群眾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通過多樣化的題材、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唱響代表時代發展方向和進步要求的主旋律,把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藝術情趣傳遞給人民,使他們得到鼓舞和激勵、教益和陶冶,真正體現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適應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特點,適應人民群眾審美情趣、欣賞習慣的新需求,適應文化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新變化,要緊緊圍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心指導和推動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工作改革和創新。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欣賞習慣、評價標準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群眾文化必須不斷推進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的改革與創新。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群眾文化的表現力,不斷創造新的群眾文化樣式、催生新的文藝形態,實現題材、品種、風格和載體的極大豐富,使我們的群眾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總之,群眾文化工作創新和改革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激發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支持參與改革創新、投身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于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與此同時,還必須指出,群眾文化是社會公益事業,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使群眾文化發展有可靠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