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開
摘 要:“形勢與政策”課是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必修課程之一,針對目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缺乏的表現,本文從改進教學方法,多層次、全方位地推進實踐教學和改進考試考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性以及采取多種方式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及途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最高端,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形勢與政策”課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對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都十分重視,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地位一步步得到凸顯,得到了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師生的廣泛關注。然而,由于“形勢與政策”課較強的時效性、動態性、寬廣的知識面、復雜的教師隊伍以及豐富的教學方法等特點,無形之中削弱了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增加了教學與管理的難度,使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在教學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實效性還有待加強和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及途徑還有待探索。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缺乏的表現及原因
1.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方式單一陳舊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具有很強的強時效性和現實性,當前形勢與政策發生改變,或是出現新的社會熱點問題,授課內容也會隨之改變,教師在內容或是角度的選取上往往容易將注意力放在一些社會焦點上,疏于將選材與學生層次和專業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授課內容與學生實際容易割裂開來,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加上教學方法單調,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第四,在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大多以理論講授為主,多數采用大課的形式,安排學生在大的會議廳或是容量較大的教室上課,一堂“形勢與政策”課的人數多達百人甚至幾百人,老師講得枯燥無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果甚微。
2.考核制度建設不完善,不能科學地評價教學效果
由于沒有建立相應的課程評價機制,一些高職院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的考核考評制度不很完善,只要有以下兩種考核方式:
第一,以期末論文為主的考核方式。有些學生在撰寫論文時,以粘貼、摘抄為主,一味拼湊字數、蒙混過關, 降低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學習與積累。
第二,以期末卷面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并不具備運用理論正確認識形勢、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無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認識能力進行考核。
3. 教師隊伍人數少,課時少,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由于“形勢與政策”課較強的時效性、動態性和寬廣的知識面以及對形勢政策的把握難度,導致一些年青教師不愿或不敢接手這門課,后繼乏人,經常會出現一個專業甚至幾個專業同一堂集中上課的情況,師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影響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度、積極性以及教學效果。
二、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及途徑
1.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多層次推進實踐教學
多層次、全方位地推進實踐教學是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形勢與政策”課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很強的時效性,這就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的教授內容要具有較強的動態性。由于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政策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所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是當前大學生最關心的專題。要堅持“在教育部的教學要點的指導下,選擇當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把國情、國策和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聯系起來”的原則。努力保證“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時效性。主要應突出三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如何樹立正確的形勢與政策觀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二是如何科學把握當前國內外重大形勢與政策,三是客觀介紹學生所學專業就業方面的形勢與政策。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應堅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使教學實踐活動更加具有時代特征,可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實時開展如“關注釣魚島、關注南海海域”專題教學活動以及“學理論話感受——十八大精神學習教育實踐活動”等實踐平臺和載體來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實效性。發揮互聯網等覆蓋面廣傳播快捷的特點和優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學習網絡平臺,如建立群微博等網絡研討交流平臺、教育實踐基地平臺等(通過社團活動平臺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與黨和國家開展的重要紀念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我國法定節日重大紀念教育活動等資源,適時開展各種形勢與政策教育實踐活動。可以在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如觀看錄像、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知識競賽等校園文化活動;開展“三下鄉”、“去老少邊窮支教”、“保護母親河”、青年志愿者、社會調查等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可滲透全面深化改革、環境保護、節約能源、中國夢等多種教學內容,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了解形勢、了解社會,領悟政策并達到思想認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教學實效性。
2.改進考試考核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學實效性
考試考核的多樣化,可以全方位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實效性。可以采取平時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理論知識成績與實踐活動成績各占一部分的方法。教師在考核學生時,應主要以學生的平時表現為主,應占60%以上。平時考核包括學生的演講成績、新聞播報成績、出勤成績、作業成績、上課回答問題成績、班干部或寢室長評價成績等等,實踐活動的成績可以包括小組學習活動、班級交流討論和形勢報告會級假期寫時事調研報告的成績。這一評價標準,一是能較好體現“形勢與政策”課的目的,也避免考試前的死記硬背;二是能減輕學生期末考試壓力,將主要的內容放在平時學習的檢驗、檢查和活動參與上,能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第一,高度重視“形勢與政策”課教師的培訓工作。形勢與政策骨干教師培訓課程設計必須深入研究骨干教師的現狀、需求,目標定位準確,培訓內容針對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惑問題;課程要注重骨干教師已有的工作經驗,為他們提供最適宜的培訓。要積極派骨干教師參加每學期開學前后教育部和省級教育廳工委組織的形勢與政策骨干教師培訓班。每學期開學前,形勢與政策教研室要召開專門的培訓會議,認真研究教育部社科司教育教學要點的要求,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專業學生的特點確定專題大綱和具體內容,充分保證“形勢與政策”課的教育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實際、學校實際和達到教育部的要求。
第二,根據師資力量和學生年級的不同特點,科學合理安排教學課時和內容,盡量避免走形式、上大課以及幾個專業同一堂集中上課的現象。在高職院校,可在大學一年級主要進行形勢與政策的基本理論教育,樹立正確的形勢與政策觀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大學二年級主要進行國內外重大形勢與政策教育;大學三年級主要進行所學專業、行業、地區及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使每位學生在大學三年之中都能接受到完整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讓每位“形勢與政策”課老師都能挖掘潛力,找到執教的自信。
第三,認真組織教研活動。課前要根據教學大綱,組織所有授課教師集體備課,然后確定授課的內容和課件。尤其是對“形勢與政策”課兼職教師更要嚴格要求,堅持“形勢與政策”課兼職教師試講制度,達不到要求絕不能上講臺,這樣,嚴謹的教研活動可為教師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四,建立有效獎勵激勵機制。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對教師隊伍建設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年終的考評工作中要結合平時的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和學校考核與任課教師的績效工資相聯系,這對教師來說既是壓力又是動力,可以有效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形勢與政策”是一門開放式的課程,只有在牢牢把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工作綜合性、時效性和動態性特點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工作的高職特點,積極加強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實效性方面的探索,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工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殷宏樓,周建超.形勢與政策.南京大學出版社[M].2011.8.
[2]李良玉.增強高職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性的探索[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3]鄔旭東.增強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2.
[4]胡恒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發展趨勢[J].學術論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