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游
【摘要】本文探討了在大學英語課中學生翻譯意識培養的重要性。筆者認為,結合課程特點,借助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多樣的主題單元,培養語法意識有助于譯文準確,培養慣用法意識有助于譯文地道,培養文化意識有助于譯文傳情。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語法意識 慣用法意識 文化意識
【Abstrac】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ranslation sense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The author holds that,via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teaching and utilizing the abudant source language materials and multiple topics,we may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grammar to make their versions correct,sense of idiomaticsness to make their versions fluent and sens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to make their versions transmit feeling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ense of grammar; sense of idiomaticeness; sens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一、引言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少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理論意識與實踐能力都有欠缺,達不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為提高學生翻譯意識,本文擬討論大學英語學習與翻譯意識培養相結合的可能性與操作性。大學英語精讀課具有語言材料豐富、單元主題多元、課時相對較多等特點。一是形式豐富的原語語言材料以及精讀課注重語言基本功訓練的優勢正好為語法意識、慣用法意識、連貫意識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課程相關語料為學生提供翻譯操練與對從詞到句乃至語篇等不同翻譯單位的理解得以加深的絕佳機會。二是多樣的主題(如文化與教育、社會與政治、經濟與科技等)不但能拓展學生視野和人文修養,也為學生的翻譯活動植入了文化意識的根基,為學生翻譯意識的培養多下工夫。
二、翻譯意識的培養
翻譯意識是譯者基于深厚的語言功底并在轉換文本全部意義時,能對母語和非母語進行正確理解和運用的一種語感機制。語感來源于民族語言漫長的歷時經驗與廣泛的共時運用,是一種語言表現法的優化機制。正確的語感對于譯者能否成功轉換文本,優化思維模式、語言結構和文體風格十分重要。
1.語法意識的培養。語法意識表現為:學習者能牢固掌握英語語法規則,對英漢兩種語言語法差異有明確的的意識。語法意識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在翻譯時,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英語原文由語法形態所賦予的意義,同時又能翻譯出符合語法規范而且英語錯誤少的譯文。當給學生討論語法規則或做語法題時,學生似乎都能思考解決。但要動手翻譯時,卻不能運用自如。他們給出的譯文出現時態、語態、謂語動詞等語法錯誤。究其原因,除了語言基本功欠缺外,主要還是也為語法意識的缺位,對于英語這一屈折語語法形態的意義理解不透,收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用漢語語法形態替代英語語法形態,中式英語或錯譯的產生就無可避免。下面就課文中練習中的幾個譯例,說明語法意識的缺位所導致的翻譯問題。
2.慣用法意識的培養。美國學者Stephen D Krashen 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或學習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語言輸入→情況過濾→語言習得機制→習得能力→語言輸出。從以上學習過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注重語言輸入的可理解性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慣用意識和態度加以引導。
慣用法意識表現為:學習者了解、熟悉并處處有意遵循英語習慣用法,包括動詞用法、動詞和其他詞語的搭配用法、習語用法以及英語詞匯中豐富的表達方式。學生對諸如動詞與名詞、介詞、副詞之間的這種詞與詞之間的橫組合關系較為熟悉,可在使用時對動詞搭配的共現(固定搭配)和選擇限制就缺乏掌握。慣用法在英漢雙語中一般表現為詞語搭配,其內在關系除受語法結構的制約外,詞與詞的搭配關系也是使用者所在社會約定俗成的結果。正因為如此,學生一旦對這種固定與限制缺乏了解或不夠熟悉,就會根據字典釋義或套用已知搭配,不顧譯入語的搭配是否合理或 具備可讀性,憑想象創造出錯誤的表達法。
3.文化意識的培養。在外語教學的基本原則中,交際原則和文化原則充分體現出交際能力和文化意識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語言教學過程中,將具體文化差異知識融入課堂中,注意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指導學生去熟悉、了解外國文化知識,包括地理環境、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等。各種語言都有一系列本民族社會生活形成的表達方式。如漢語中沒有表達 cowboy 和 hippie 的意思的對應詞,因為這兩個詞是美國社會特有的產物。中國人很難猜測美國的 revival meeting 是什么樣的活動,對bingo party 和bingo game 往往一無所知。由于地理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差異,經常可以發現一種語言里存在的詞語在另一語言里并不存在對應詞,即所謂的“文化空缺”?;蚴请m有對應詞,但文化意義和文化聯想并不等值,從而造成翻譯過程中理解與表達的文化障礙。如何排除這些文化障礙,正是英語教學的著眼點之一。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大學英語課對學生加強翻譯意識的培養是必要的。以上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舉例說明了語言文化差異的存在,這些差異應在綜合英語教學中逐漸教授或指導學生自覺探知,日積月累達到文化積淀,消除因對語言文化內涵不了解而導致的誤解和誤譯。教學中,在學習英漢語言對比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注重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考方式,強化英漢文化對比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熟悉兩種語言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內涵,結合具體的翻譯目的,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140.
[3]羅進德.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