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工作
【關鍵詞】 化學教學;環保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8—0115—01
環保已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重視環保意識的培養是社會賦予教育的責任。從科學發展角度來看,化學教育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最為密切。在中學所有學科中與環保關系最緊密的當屬化學,學習化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化學知識進行環境治理。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制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逐步學會從化學的角度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筆者在化學教學中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談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通過課堂教育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保的內容不少,怎樣才能把這些內容的教學與環保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做到隨機滲透。如在初中化學拓展中,結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處理,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在生產和實驗過程中可能產生硫化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廢氣,為了不使它們擴散到大氣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將它們分別除去?又怎樣利用這些廢氣制得有用的化工產品?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師生共同歸納:對于酸性物質,一般可用堿溶液吸收或制成相應的化工產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堿性物質通常用酸液來吸收(如NH3用濃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轉化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轉化為CuS沉淀)等等。這樣使學生掌握消除或減輕環境污染的簡明原理,使他們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廢物得到充分利用。
如高一化學中,在硫酸的工業制法這一節,在教學時就可列舉一些實例,“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海灣戰爭”等。增加一些具體數據,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硫,約有一億五千萬噸,產生的廢渣超過30億噸,廢水6000至7000億噸;我國農業僅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損失達15億元左右,等等。通過這些數據讓學生對環保知識學習既見“森林”又見“樹木”,在實例中加深印象,深刻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意義。
二、通過化學實驗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尤其應重視環保教育,讓學生 “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使知、情、意、行協調統一發展。
一是讓學生規范貯存藥品。如易揮發的液溴、濃硝酸、濃鹽酸等用鐘罩封閉貯存;對有些無機物如硝酸銀、單質碘等用專柜避光保存;對劇毒品如汞、白磷等用專柜上鎖保存。還要定期檢查貯存情況。二是讓學生規范實驗操作,使實驗操作安全、準確。筆者經常教育學生正確嗅聞氣體、取藥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蓋瓶蓋、放置試劑、取藥品的各種工具的選用、取用藥品量的多少都向他們耐心地說明利害。三是強調廢渣、廢氣的回收與處理。如在冶鐵實驗過程中,出現了有毒的一氧化碳氣體,就強調有害氣體不允許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應采用點燃或收集的方法來對尾氣進行處理。四是實驗微型化,防止使用過量藥品。目前在常規實驗中,藥品用量較多不僅造成危險和浪費,還容易污染環境。因此,在實驗中要用注射器、點滴板等進行微型實驗,切實控制實驗規模。
三、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堂教學固然是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一環,但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環保課。
筆者經常舉辦各種講座,也利用校園黑板報、墻報進行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學生認識到人、空氣、氣溫、氣候、水土、糧食增收歉收、經濟繁榮蕭條等之間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觀調查本地自來水廠、污水處理站、化工廠等,了解用什么樣的設備轉化“三廢”,在處理工業“三廢”方面做了哪些具體工作,通過有關環境污染與保護的問答,讓學生開動腦筋,加強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銜接。
總之,增強全民環保意識,提高全民環保水平,是化學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化學老師在課堂中應該向學生宣傳環保的重要意義,傳授環保知識,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環境狀況,培養學生關心生態、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