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平
摘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出現的問題,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實效性提出幾點策略,包括課堂提問環境、課堂問題設置以及提高學生自身能力三個方面。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問題 策略
一、前言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不僅能及時考察學生學習進度、興趣、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思維,有效的提問方式還能夠通過提問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氛圍。課堂提問,極大地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應該研究出有效的教學提問方法,以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二、小學語文教學提問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對語文課堂上的提問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首先,教師設置的問題無針對性,沒有考慮學生差異性,對問題的設置較隨便,問題設置大多處于死板狀態。其次,是教師在設置問題和答案時,沒有跳出傳統的教學框架,開放性的問題和答案過少,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馬上否定學生的答案使得學生缺失信心,制約學生綜合素質的發揮發展。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與學生的互動,降低學生的思考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意識。最后,教師對有效提問的認知不夠全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設置通常以考試為目的進行提問,沒有結合學生的邏輯思維、個體能力、性格發展和想象力的發揮進行教學。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小學語文課堂質量的提升,影響小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環節的改進,更新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三、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1.建立和諧、活潑的課堂氛圍
根據調查顯示,學生處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下,并且在教師態度親切和藹、獲得表揚以及較好的人際關系條件下,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索分析的積極性。穩定、和諧、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語文課堂提問環節的作用。小學生在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往往被要求、聽從老師的支配,嚴苛沉悶的課堂環境讓學生產生了恐懼和排斥的心理,導致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積極性不高,甚至有教師禁止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嚴重制約了學生邏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以輕松、親切的姿態去接近學生,對學生的要求適當進行放寬。建立起每堂課的教學氛圍,結合課時內容,利用多種方式,如情景教學、小組學習、故事引入等方法,提高整個課堂的活躍度,提供學生相互交流的空間和實踐。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環境中發散思維,提高教師提問的有效性。例如,在上到小學三年下冊(人教版)第三課《荷花》時,教師在講課前可以播放有關荷花的視頻或畫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讓學生的注意力達到集中,這時教師向同學拋出開放性的問題“大家知道這是什么花么?”“有誰見過真正的荷花?”“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看到這些荷花的感受”,這些問題沒有標準性的答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適當的表揚,將整個課堂氛圍烘托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接下來的課程提問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此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影響著課堂提問,教師應當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思想較活躍的學生帶動其他學生進行分析思考問題。
2.根據學生差異性設置問題
小學生的性格、學習能力和實踐經驗等多個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些差異導致了學生在學習、認知和思考的過程和方式方面形成明顯的差異,給課堂提問增加了難度。教師只有加深對學生的了解,根據學生的性格、思考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的不同進行分類,在設置問題時針對學生的差異性,讓問題的深淺度適合學生的能力,符合實際情況。對于思維能力一般的學生,要以提高能力為主,增加他們回答問題的次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的問題不易太難、不易太淺,要在符合這類學生的基礎上以提高思維能力為主進行設置。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要著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耐心的與學生進行講解,注重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理解能力,設置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以此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對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著重培養他們的探索和思考能力,讓他們自主的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在上到小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五課《翠鳥》時,教師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分段閱讀課文,讓學生舉例一些其他鳥類的名稱和特點,簡單的問題設置,可以讓能力較差、性格內向的學生提高自信心和語言組織能力。對于能力一般和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問題的難度,提出一些具有探討性的問題,如“根據文中描繪的翠鳥自己畫出翠鳥圖”“用自己組織的語言形容翠鳥的外形特征、活動習性”“如何根據翠鳥的習性保護翠鳥”“對本文的生字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析”等。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因材施教,將回答問題的機會適當分配,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3.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制約著課堂提問的部分原因來源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學習和理解的能力強弱決定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利用提問適當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將文章簡單化,找出文章的核心內容,通過核心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可以將文章的中心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如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一課《畫楊桃》,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根據不同的切法,切出不同形狀的楊桃。通過提問“出了楊桃,還有哪些水果通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形狀”“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怎樣的一個道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會有什么樣不同的結果,請小組同學討論”等,在掌握文章的基礎上,學生們很容易就能自己探索出問題,《畫楊桃》告訴了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道理,利用這個道理我們今后該怎么去做,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提問不僅僅局限在分析文章里,結合《畫楊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們有意識的、多角度看待問題,深化了情感教育。
四、結語
課堂提問已經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培養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古板的提問模式,不斷改進提問策略,以此有效提高整個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耀奇.有效課堂提問的基本條件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06).
[2]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