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秋
摘要:化學經歷從公元前1500年猿人用火燒東西和燒陶制品到煉丹時期、醫藥化學時期、燃素時期、定量時期、科學相互滲透時期、到如今的信息社會,科技大爆炸時代,化學已經為人類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化學課堂的教學也要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拓新的教學模式與策略。
關鍵詞:化學課堂 動態生成 化學素養
新的課程標準中強調:初中化學課程以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變“精英化學”為“公民化學”整體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讓學生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物質,認識世界。教師也要改變教學理念,變傳統的應試的課堂為開放的、生成的、互動的、創造的課堂。
課堂的動態生成,就是指教師在教學行為中因為用預設生成的觀點對待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多的呈現為變化的、動態生成的具有開放性能、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教學行為。
課堂動態生成的預設者是教師,參與者是教師與學生,動態生成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討論與分析、交流與質疑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它隨著教學環境、學習主體、學習方式的變化而變化,根據教師的不同處理方式而呈現不同的效果。
因此,教師要有捕捉課堂信息和抓住學生思維變化點的應變能力。如何抓住時機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下面是我幾點粗淺的理解和建議。
一、教學設計時根據情境,預設問題,引發動態生成
備課時要全面考慮,周密設計,預設問題,做有效的引導促使出現精彩的動態生成。結合初中化學課的特點,可以在下列教學情境中預設問題,引發動態生成。
一是利用化學史中實驗探究的趣味故事。例如,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研究空氣的成分實驗及質量守恒定律的研究的故事,關于石蕊指示劑的發現故事,侯德榜關于純堿生產的研究等等,引導學生逆向思維,如果這些科學家沒有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實驗,會是什么情景呢?二是關于生活生產用途方面的情景。例如,關于空氣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二氧化碳、金屬、酸堿鹽、有機合成材料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等,都可以對于物質的性質與用途的關系提出換位思考,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你能選擇什么替代品?這些物質能否開發出其他的用途等問題。三是關于社會與生活、科學與環境的現實事例。預設問題,引發動態生成。
二、教學過程中精講多練,發現問題,實現動態生成
精講多練就是真正的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教師像導演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之后,不是放任自流,而要及時在練習、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實現動態生成。
新課標提出,初中化學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實驗能力,思維與創新能力,交流與表達能力,分析信息與處理問題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要學生學習輕松,教師必須要在課前充分研究教材,理解課程標準,合理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法,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做到精講,但要設置引發深度思考的問題,這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易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們在短短幾十分鐘內思維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學科特點,在實驗探究中質疑,促進動態生成
教師可以在實驗探究教學中預設動態生成。一是改造演示實驗。例如,教材中的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可以改造成封閉的試管中實驗,解決了空氣污染的問題,而且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二是驗證性實驗改造為探究性試驗。分組實驗中,可以就各組的實驗現象比較,實驗異常現象分析,實驗情境設置來促進動態生成。
走進實驗室做實驗能使學生體會到提出問題,建立假設,進行實驗,獲得結論,交流評價,反思與結論的全部過程,讓學生的眼,手,腦,耳等身體各個部位都參與了學習,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在合作實驗中能產生各種思維的碰撞,問題得到擴展,知識得以升華。
四、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技術,激發思維,產生動態生成
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豐富化學課堂的教學,讓化學課堂大容量,富于變化,有利于微觀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抽象思維的形成。
例如,分子原子的教學,讓學生建立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這一思想很抽象,講述時語言描述有限,容易使學生感覺枯燥難懂,學生如果沒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理解起來感到吃力。這是利用多媒體動畫,模擬微觀電解水的反應,使學生比較直觀地認識到分子原子的世界。
綜上所述,化學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不僅促進了教師的“教”,更促進了學生的“學”,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化,并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化學課堂精彩的動態生成教學,源于教師的付出和教學的積累。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努力鉆研學科知識,與時俱進,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投入激情和熱情,幫助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去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