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穎
摘 要:健全合理的農地制度是農村經濟乃至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有效地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必須不斷地對農地制度進行革新探索,尋找最合適的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分析現階段農地制度的現狀,并著重對如何進行農地制度創新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進行研究。
關鍵詞:農地制度;農村經濟;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20-02
引言
土地既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生活保障,也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這也決定了土地在農村經濟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作為農村經濟制度體系基礎的農村土地制度,它的創新格局的選擇與制度績效的優劣對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農村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土地制度的創新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將會是農村經濟的發展的重大障礙。
一方面,我國實行的土地兩權分離、家庭承包責任經營為核心的農村土地制度的土地新政策,適應了當時的國情和發展的要求,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農村土地制度創新的相對滯后以及農村土地制度運行的不協調導致了農民收入增長滯緩、農業生產波動、農村社會落后的三農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從國家發布的眾多農業的政策來看,雖然各個政策文件各有偏重,但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創新始終是強調的重要環節。例如中央政府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地位的肯定,對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土地承包期限的延長以及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視等具體政策都體現了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一、農村土地制度現狀
現階段,我國農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有:首先,土地所有權主體不明確,耕地資源大量流失和浪費。我國《憲法》規定:城市的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了由法律規定的屬于國家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屬于集體所有。由此可以看出,土地所有權是歸集體所有,但未能具體指出是屬于村農民集體還是鎮農民集體,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農民集體。這種土地所有權主體的虛化導致了農民合法土地權益被侵犯、非法占用耕地使得土地閑置等不良現象,是土地的利用率很低,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土地使用權不穩定,縮短了土地投資時間。以土地為載體的農村經濟利益的獲得都要通過轉化對土地的投入來獲得,這個轉化的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一般對土地的投入不能當期全部收回,剩余部分轉化為土地肥力,以提高后期的農產品豐收率方式逐漸完成對投入的回收。但由于人口變動以及相應的對農地調整的政策等導致的農地使用權不穩定會刺激土地使用者采用不良的掠奪式的生產方式來追求短期利益,這樣土地就成了人們追求經濟利益的犧牲品,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最后,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的缺乏,阻礙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發達國家對土地制度變革的經驗說明了規模經營是農村土地制度隨生產力的發展下的必然趨勢。農業生產過程中,大規模地進行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建設、病蟲害的防治、機械的使用等形式的規模經營能有效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而在我國廣大的農村,村民在紛紛踏入其他能獲得更高收入的非農行業時,仍把土地作為自己的最保險的后路,加上傳統小農意識觀念牢固,使得他們不愿意將自己的土地權益轉讓出去,最終不但導致土地的粗放型經營普遍以及土地資源的浪費,更給土地規模化經營帶來了消極影響。
二、加速農地制度創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發展現代農業,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始終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即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同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不動搖,必須進一步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創新必須要在堅持現有制度的原則下,對其不合理之處進行改善和創新性探索,具體可以從以下做起:
1.進一步明確土地產權關系,確保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中土地的具體所有者比較虛化,為此我國政府應當在保障國家和集體必要產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合理地界定國家、集體和農民三者間的產權關系,真正區分土地的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益和處分權益,賦予農民對承包土地更多的諸如抵押、轉讓、租賃等權益,并通過確權登記等方式強化農民的所有權,真正確立農民在土地制度中的主體地位。
2.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適度延長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期限。現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規定承包期限為三十年不變,現實生活中,土地調整的現象經常出現,這不僅阻礙了對農業結構的長期投入和規劃,還妨礙著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流轉。國家應當延長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期限,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把土地承包經營權交給農戶,使農民擁有土地的長期使用權,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得以穩定才能使農民合理科學地安排農業結構,克服短期掠奪式的行為,更好的保護耕地,提高對土地的利用率,進而增加產量,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探索農地使用方式的創新。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著農業生產效率低,農村廣大的勞動力轉向大城市及其他非農產業,使得廣大土地被閑置或者被存放的經營等現象。在這種形式,國家應當在不違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經營管理的原則下,探索新的土地使用方式以適應此國情。目前有些先進的地區已經開始試行歲農地的信托管理,利用農地信托機構和中介服務,把大量閑置的土地或者不能全心務農的土地流轉給需要土地的農戶,以此來增加農民的土地收入。
4.加強政府對農地的監管。合理有效的政府監管有利于農地制度各項改革創新措施的落實。目前我國政府對農地的監管力度不夠,相應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導致了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被侵害,大量的耕地被挪作他用。各級政府應當不斷地完善各種監管政策措施,并積極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對土地在流轉和使用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各種對農地的違法違規行為,為我國土地制度的各項改革創新措施的實施保駕護航。
5.建立健全農地制度法律法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社會的建設以及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人們的民主法治觀念逐漸增強。土地制度是保障農村穩定與發展的最根本制度,為此,應當從法治角度為農地制度的完善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政府應當加強對農地制度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工作的重視,對農地制度的實行及創新等做出明確規定,使農地制度的實施和創新有法可依。
結語
完善農村土地制度,進行農地制度的改革創新,有利于更好地使用土地資源,促進農業生產力的增長,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民貧困的沈國狀態,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為整個國民經濟的長久健康發展奠定穩定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陸福興.農地制度創新及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J].求索,2014,(8):37-41.
[2] 趙光南.中國農地制度改革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1.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