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絲雨
摘 要:“雙聯多效”教學法是指在教學實踐中采用“歷史聯系現實,課內聯系課外”的方式,使該門課程獲得學理性、應用性、延展性等多重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數年來,廣西財經學院秘書學專業教學團隊一直將該方法運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將從教學思路和教學效果兩方面分析該方法在應用性課程改革中的運用。
關鍵詞:雙聯多效;秘書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4-0161-02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秘書學的專業基礎課,在秘書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該門學科知識點密集、學理性較強的特征,使得一直以來教師傾向于用傳統講授法進行教學,這使得該門課程無法真正打通課程知識與應用能力培養之間的關聯,也就沒法發揮其在秘書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當中的重要作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廣西財經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經過幾年來的摸索,在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雙聯多效”教學法,并在該門課程的應用性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雙聯多效”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分為如下兩個層面。
一、歷史聯系現實,激發學生縱深思考
秘書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其前身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因此,“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80年代,這門課很注重文學史的勾勒,強調所謂文學史規律的掌握以及對文學性質的判定,思潮、論爭講得很多。那時思想觀念的灌輸遠比文學審美能力的訓練受到重視。”[1]由于秘書學專業與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不同,文學研究、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僅占秘書學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較小的比例,文學作品等文字材料的鑒賞分析能力才是秘書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不能把“非中文專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體系只作為現有中文專業的濃縮版本”[2]。因此,淡化史學觀念,重在作品分析的思路一直在秘書學專業文學課堂中運用。但即便如此,完全脫離歷史環境評講分析文學作品仍然是不現實的。經典文學作品必然是依存于某個特定的時代,同時又折射出穿越時代的價值。因此,引導學生了解作家創作的時代背景,品評文本的歷史意義,仍然是該門課程教學的重點之一。然而,處于目前日漸稀薄的文學氛圍之中,面對歷史知識并不扎實的學生,這一教學重點儼然也成為了教學障礙。
“雙聯多效”教學法的思路之一就是建立歷史與現實的關聯,消除學生對于作品的時代隔膜,指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歷史價值和現代意義雙重縱深式思考,這主要通過啟發式講授和針對性討論兩種教學方法來完成。
二、課內聯系課外,搭建立體教學平臺
在應用型秘書人才培養體系中,重點突出寫作、溝通、策劃三大核心應用能力的培養。《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一門文學基礎課,是秘書寫作能力培養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使學生獲得文學創作的源泉,掌握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并通過大量不斷地實踐,轉化成實際的寫作能力。然而,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鮮有能在課堂中直接批量生產出的寫作人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堂大部分用于文學作品的分析與現實問題的討論總結,閱讀與寫作的實踐必然需要遷移到課堂之外。
“雙聯多效”教學法的思路之二是,建立課內與課外的關聯,通過建立讀書社、文學社的方式,充分延伸《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空間,使該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形成“閱讀—分析—討論—寫作”的完整鏈條,從而真正提升學生鑒賞、分析、溝通、寫作等多項應用能力。
該學院自秘書學專業設立之初,便創辦隨心讀書社,主要鼓勵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參加。該社以組織學生誦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主要形式,督促學生逐漸積累閱讀量,學生在讀書社中既能獲得審美熏陶,也為其后《中國現當代文學》等文學基礎課程的講授打下了較好的基礎。本學院還定期舉辦“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正面鼓勵了讀書社的誦讀活動。
通過隨心讀書社的培養與熏陶,一批對文學鑒賞具有敏感性、對寫作抱有較大熱情的優秀成員被吸收到云起文學社中來。該文學社以自辦文學刊物為主要形式,為廣大師生提供文學創作、思想交流的園地。該社團刊物《云起》不僅長期征集寫作愛好者的佳作,更重點刊登課后作文、課程論文、征文比賽中的優秀作品。這便使得與寫作能力培養相關的課程,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空間獲得了延展,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文學社的各項寫作活動交流展示課堂所得,從而實質性地提高寫作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實踐,“雙聯多效”教學法可以獲得如下3個方面的效果。
(一)提升人文素養,夯實學科基礎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目的之一便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分析,使學生從中國現當代優秀文學作品中獲得熏陶與滋養,從而提升人文素養,打下堅實的學科基礎。
在當下信息碎片化、文學快餐化、文藝視覺化的時代中,引導學生靜下心來閱讀分析文學經典并非易事。然而,不管身處什么時代,人文素養的提升仍然有賴于從文化精華中吸取充分的養分。“雙聯多效”教學法本身的整體性與現代性,對于吸引學生潛心鉆研作品是有實質功效的。
一方面,“雙聯多效”教學法的整體性營造了良好的文學氛圍。讀書社、文學社、誦讀比賽、征文比賽等課外活動延展了文學課堂的空間,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對于文學的愛好會相互感染,閱讀作品才能逐漸演變成一種習慣,人文素養才有提升的基礎與源泉。
另一方面,“雙聯多效”教學法突出的現實感可以很大程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討熱情。在學習文學類課程之前,一部分學生對文學仍存在著“過時無用”的偏見。由于“雙聯多效”教學法采用啟發式講授、針對性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能很快建立文學經典與現實社會的關聯。例如,引導學生思考魯迅作品對于當前社會政治環境的指涉,又如請學生談談《呼蘭河傳》中所描述的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變遷。這些歷史聯系現實的思考方式無疑會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原作的內涵,并獲得了一種縱深思考的習慣。這同樣也是人文素養提升的表現。
(二)促進現實思考,獲得應用能力
“雙聯多效”教學法對于秘書學專業本科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主要分為鑒賞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四個部分,其中以寫作能力為核心,其他能力培養貫穿在寫作能力培養的過程中。
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它以閱讀為基礎,以培養寫作興趣為前期目標。由于“雙聯多效”教學法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特點,因此,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學作品接觸。閱讀,尤其是誦讀的過程很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受到經典文學作品優美文字氛圍的熏陶。同時,優秀作品當中的故事情節與內涵有助于延伸學生的人生感受,提升他對人生價值、社會環境、人情世事方面的關注度與感受力,這些都會為后期的寫作提供創作動力和思想源泉。
“雙聯多效”教學法的課堂討論方式也是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歷史聯系現實”的針對性討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為后期的寫作提供了思考角度和現實素材。例如,當學生探討蕭紅作品《呼蘭河傳》中提到的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變遷時,對該文本的解讀就不再局限于民國初期的東北農村原始蒙昧的精神狀態,而是切入當代社會對文化傳統的傳承問題。在討論中,學生積極踴躍地談及自己親身感受的習俗變遷,這為寫作提供了重要的一手素材。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寫作任務以課程論文為主,主要選取學生討論最熱烈的3—5個話題進行論文布置,由于有前期閱讀、思考、討論的環節,論文的寫作速度與質量都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三)延展教學空間,貫通培養鏈條
應用型秘書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立體式的培育系統,它以寫作、溝通、策劃三種核心應用能力為培養重點,兼及審美、組織、管理等多項應用能力的綜合構建。在該體系中,無論課程設置、實踐安排、課外活動組織等各環節的配合運作,都具有清晰的層次感和邏輯性。
“雙聯多效”教學法本身延展性的特征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聯系更為緊密,足以形成清晰的專業培養鏈條。《中國現當代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外國文學》、《公文作品選讀》并列為文學基礎課,這一系列基礎課與《公文寫作與處理》、《經濟秘書寫作》、《新聞采訪與寫作》等多個寫作實踐課程形成前后邏輯關系。
借助“雙聯多效”教學法的延展性,《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與眾多課外實踐活動連接起來,應用型秘書人才培養體系也因此更為豐滿和立體。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必須以適應社會經濟轉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入手,與時俱進,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制定出一系列與此相應并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才能煥發新的生命力。”[3]本專業自2006年以來開始思索秘書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的方法和路徑,其中也包括各門重要專業課程的應用性教學改革,在實踐過程中,本專業教師團隊摸索出“雙聯多效”教學法,并運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等多門專業基礎課程中。經過數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該教學法確實行之有效,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培養學生寫作、鑒賞、分析等多方面的應用能力,希望能給其他高校秘書學專業的應用性課程改革研究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4,(2).
[2] 艾尤.非中文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幾點建議[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5).
[3] 李建軍.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新形勢下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出路與思路[J].宜春學院學報,2009,(5).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