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嫻
摘 要:新課改實施后,提倡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就是活用教材。利用故事引導新課、利用故事調劑和鏈接教學環節、利用故事實施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應用故事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低落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點燃,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效率。
關鍵詞:故事法;學習興趣;學習效果
愛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沒聽說有哪一個孩子不愛聽故事。故事里有情節、有人物,妙趣橫生。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的文章也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故事中蘊含著道理,在說故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學生的閱讀品味,在聽故事中實現文學積累。為學生日后的寫作、口頭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利用故事法進行語文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用故事法,也是筆者多年來一直探索的課題。
一、教學中的故事,妙不可言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都決定他們是非常愛聽故事的,只要是故事,無論內容如何,他們都會聚精會神地聽。所以有經驗的老師都善于用故事去輔助教學,故事法的應用對低年級學生而言是最合適促進教學目標達成的手段之一。利用故事引導新課、利用故事調劑和鏈接教學環節、利用故事實施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應用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故事可以豐富知識儲備,增加課外知識。這對于閱讀能力弱、閱讀經歷匱乏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通過講故事、聽故事的教學過程,無疑是一種增加知識積累的好辦法。
但是教師要善于選擇故事,還要善于在不同的教學環境應用故事。確定好某一課的教學應用哪一個故事,而且要精心預設,考慮應用故事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教學的效果提高。如果故事應用不合理,那么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耽誤課堂的教學時間,不能輔助教學,反而會貽誤教學
二、科學應用故事堅守原則
應用故事法不是沒有選擇的濫用,而是在適合的課文教學中恰當地運用。用故事增趣,用故事補充課文內容,用故事延伸教材。在故事應用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趣味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啟發性原則、聯系性原則。應用故事必須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為教學服務,保證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的實現。故事的應用可以在課前、課中或課后使用。不要為應用故事而刻意選擇故事,要堅持應用故事的原則性。而且要切實保證應用的實效性和高效性。如果盲目應用故事,就是單純為了滿足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那就失去了故事輔助教學的作用。故事的應用要做到恰到好處,適時高效。
三、何時應用故事準確把握
故事法的應用要講究合適,適合才有效。不能不用,當然也不能濫用。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教法也就可以應用不同的故事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確定應該使用什么樣的故事進行輔助教學,這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
1.古詩詞適合故事法
在古詩詞教學中,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理解力和欣賞力都不夠,單純地學習古詩就只剩下背誦一項任務了。那么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就可以適當穿插一些小故事。故事的內容可以是關于這首詩的逸事,可以是寫這首詩的背景,也可以是作者的生平介紹。總之,在古詩中應用故事,主要是幫助理解和補充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比如,在《回鄉偶書》(賀知章)的教學中,老師把賀知章的生平編成故事,在教學伊始講述出來,將學生帶入到唐朝時代,一個有志青年離開家鄉到京城去謀取功名,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于獲得了成功。年事已高回到故鄉省親,結果發現物是人非,村里的孩子都不認識自己了,把他當成了外來人。詩人感慨很多,家鄉的口音沒改,可是兩鬢衰白了。把這樣的故事梗概再細致一些,就成為一篇非常好的故事。應用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幫助學生更深刻地體理解作者回鄉后的感慨。學生在故事的引導下,可以很快進入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閱讀文適合故事法
這類課文往往就是一篇故事,在教學這樣的內容時,為更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在課中適當補充故事,故事的內容要和課文有互補的作用,并且有延伸教材內容的作用。讓學生在故事的補充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拓寬知識視野。在課文講述中補充故事,還可以起到延長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的作用,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閱讀教學中應用故事,可以將作者的生平編成故事,可以將作者的其他作品編成故事,把課文內容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等,都可以起到不可小覷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其作用不可低估。
比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教師在新課導入階段給學生講一個童話故事,當然如果能用課件演示就更好了。一只青蛙坐在井水里自憐自愛地欣賞著那一方藍天,對井邊上的鳥所說的天非常大的語言不屑一顧,青蛙認為根本不可能。于是將青蛙和鳥的對話以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會感到特別有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寓言的內涵和思想性。
四、科學應用故事用心定奪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很弱,在課堂教學中,依然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誨。雖然新課改大力提倡學生的自主探究,但是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困難。一方面學生的知識面窄,閱讀經歷少,他們往往不知道怎樣去學。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領和點撥,教師怎樣引領和點撥,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在楊萬里的《小池》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采用故事引入法的。學生雖然剛上學,但是他們在學前也都接觸過古詩詞,可是他們的接觸僅限于背誦,至于古詩詞的意境和意蘊則很少涉獵。為此,我這樣設計了新課的導入環節: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不過這個故事發生在八百多年前,那是一個晴朗的夏日,太陽高高的掛在天上,溫暖的陽光撫摸著大地上的植物,清風徐徐吹來就像媽媽溫柔的手在臉上滑過。一個名叫楊萬里的人,他想欣賞一下夏日的大好風光,于是他來到了野外。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展現在楊萬里眼里的風光可不一樣。他看到在不遠處有一個河塘,河塘不大,可以那碧綠的荷葉鋪天蓋地,像一張巨大的綠色絨毯在河塘的上面覆蓋著,那小小的河池有一眼清泉,泉水靜靜地流淌出來,好像泉眼十分愛惜它們,不愿多流一點似的。樹的影子映照在池中,好像很愛這晴天還有這風光。鮮嫩的荷葉在水面剛露出尖端,一只飛來的蜻蜓落在荷花的骨朵上。楊萬里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詩興大發,回來的路上,一首詩就醞釀成了。他這樣寫道(教師板書)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個時候的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已經進入到了文本描寫的境界中。學生的心情非常好,思緒隨著老師的講解飛揚著。教師在這個時刻就可以開始和學生一起學習《小池》了。
參考文獻:
[1]趙素畢.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30).
[2]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