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校華
摘 要:小學高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包含著不少歷史內容。這與學生所擁有的知識情感產生了不小的撞擊。而“學案導學”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是轉變師生的教學方式的要求的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它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習得,更注重學生獨立的思考。鑒于教學新范式改革和品德教學的思考,通過明確目標、布置任務、課堂調整、巧用評價等方面的實際操作,改變課堂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學案導學;自主;探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豐富。尤其是到了高段年級,《從四大發明說起》《悲憤的吼聲》《春天的故事》《不平靜的世界》等歷史類內容穿插其中。使得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的教育有機融合。
一、從一節家常課說起
《品德與社會》歷史類教學內容年代久遠、內容抽象而且遠離學生生活。課前沒能做到充分的準備,必然難以順利開展課堂教學。同時,學習準備的過程,既是一個課堂學習的提前介入,又是一個獨立自主學習的過程。
在教學《不平靜的世界》一課時,正是中日“釣魚島”事件最為敏感的時期。孩子們不自覺地能從電視、廣播或者身邊大人口中聽說一些有關的信息。晨間說話中偶然的提及,更激起了孩子們對于此事的極大興趣。課前我布置了一些“導學”性的問題。
①了解“釣魚島”的相關資料。
②思考“釣魚島”問題的始末。
③你覺得中國現在應該怎么做?
④為“釣魚島”設想一下未來。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前兩個問題他們可以通過媒體知道,而后兩個才是關鍵,是我們課堂上應該要努力解決的。事實印證,課堂上學生對于前者的問題聊了許多,而對于后兩個問題就有些膚淺。但課堂上的氣氛卻異樣的活躍。比以往我們找資料給他們看,讓他們讀,有效得多。于是,我想歷史類的課型,由于它的特殊性,我們必須先帶孩子走進它、了解它,才能從中有所收獲,從中取得成效。
1.時空距離遙遠
課標指出兒童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要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然而這些歷史性的課文遠離了學生生活,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視角去了解審視,這顯然有悖常理,不符合教育的一般規律。如何拉近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就是我們要努力克服的課題。
2.認識距離遙遠
歷史畢竟是歷史,那個年代,那個時候,孩子們對歷史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歷史背景的認識基礎是局限的。這種認識距離上的遙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同時,認識的距離也同樣制約著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取向。容易造成孩子對學習內容的誤解。
3.情感距離遙遠
人的情感突出表現在與自身生活相關聯的人、事、物上,而歷史與我們的生活又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這就使我們的情感受到制約很難企及,情感的激發就必須借助某種媒介。通過一些圖片及介紹讓孩子了解始末談談感受,沒有通過具體的情景或資源的拓展,不但情感迸發不出來,更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學習歷史類品德課時,我們必須首先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而“學案導學”所倡導的學生自主學習,正好滿足這一要求。為此,我們進行了大膽嘗試,努力尋找一般的課堂教學規律,以提升我們的歷史類品德課堂教學實效。
二、從嘗試中談收獲:大膽嘗試,實踐出真知
(一)確定目標,把握學生的價值取向
品德課堂應是學生學習的活動場,以促進學生發展存在,絕非教師的秀場和舞臺。從確定目標起,我們就應當弄清學生的認知起點,站在孩子的視角,確定正確的學習目標。(1)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從整體上體現教材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知識能條理化、系統化和整體化,盡量一課時一個學案,以便控制學習總量。(2)有啟發性,對教材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有的應作適當的提示,配以一定數量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3)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梯度性,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加深。做到循序漸進,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詳細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4)要有全面性,要使優秀生從學案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二)布置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品德課程中的歷史類課文最終是要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的。要把教材學習的歷史與學生今天的生活相聯系,準確把握歷史與今天的交織點,讓學習的內容與話題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使教學富有生活和現實的價值。
1.貼近兒童的生活資源
雖然歷史與孩子有著巨大的時空差,但歷史有遺留,有延續,可追尋。在兒童的生活資源中也能發現歷史的蹤影,收集得到歷史的痕跡。在教學歷史類題材的課文時,我們要努力設計貼近兒童生活的內容,積極開發兒童現在生活中的資源。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現在生活中感悟歷史的存在,歷史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今天也能變成明天的歷史。
2.對接兒童的時事資源
歷史雖然已經逝去,但它還可以通過一些時事的引入而豐滿靈動起來。品德歷史類題材的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現實,加強歷史與時事的相遇關聯與滲透,以賦予歷史旺盛的生命感與時代感。因為,歷史與現實并不遙遠。培養學生從時事中尋找歷史,發現歷史,思考歷史。感受歷史的無處不在,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不平靜的世界》一課,通過時事的滲透,讓學生在“釣魚島”事件中,了解事件的昨天即歷史,了解事件的今天即現在,展望事件的明天即未來。追溯時事始末,培養學生思考歷史的能力。
3.開發兒童的本土資源
要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關注社會新的發展與變化。教材的編寫有著開闊的視野,關注了本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教學中,應該把與學生生活較近的本土化資源補充到課堂中來,引導學生挖掘本土生活的資源,努力在品德歷史類課程中拓展德育的空間,使情感目標的實現更加厚重,更加飽滿。如,《憤怒的吼聲》一課,我讓學生收集、調查抗日戰爭時,蕭山人民遭受的災難。通過圖片、資料、數據等方式,讓孩子深深感受到抗日戰爭時期蕭山人民遭受的苦難。
(三)討論交流,了解學習的知識起點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只需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達成共識。而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以便及時調整方案幫助學生解決。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學案,針對學案中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義,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課堂調整,尋找學習的突破關口
“學案導學”的意義在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只教學生不懂的,只學需要理解的。在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根據教學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交流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教師在此過程中,力爭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語言、內容要精。其次,要具有針對性,切忌面面俱到,應根據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過程中反饋的信息展開。再次,要具有啟發性。學生經過老師的適當點撥能解決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自主解決,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整合練習,鞏固學習的知識要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練習方式多種多樣,并貫穿于課堂的每個環節。而歷史類題材“學案導學”的練習有所不同,它的訓練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歸納整合后,教師針對學習內容設計靈動的訓練習題,用以鞏固知識,檢測目標的達成。這是學案導學的最后一個環節。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在練習問題設計時,應注意多設疑,在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中,使學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通過練習既能消化、鞏固知識,又能為教師提供直接的反饋,以便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給予指正,做出正確的評價。
《品德與社會》歷史類題材“學案導學”課堂練習設計要求:
時間設定:課堂訓練時間安排在課堂結束后的5~8分鐘。
內容選擇:學生運用剛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思考為主,不死記硬背知識點。
完成形式:獨立思考完成,不輔導,不交流。
評價方式:注重分析思考,原則上不判定對錯,以鼓勵為主。
三、從收獲中談體會:要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
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歷史類題材課文,我們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并對所了解到的歷史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歷史只是過去式,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歷史的進程中,思考現在與未來。建構起自己的正確的價值觀,有自己的主見與原則,不一味附和別人,人云亦云。能對別人的看法做出理性的思考與判斷。從小培養他們善于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不盲從的習慣。這是品德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基礎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給孩子一個情境,讓他們自己去說話
歷史,在孩子們的心里一定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迷茫,因為它實在離我們太遠太遠。在教學歷史類題材的課文時,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看不到真實,缺乏現實感。因此,孩子們在表達時也就往往帶有自我感情色彩,缺少思考的空間。這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空間,知道的空間、感悟的空間、思考的空間。“學案導學”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留給孩子們充足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保障下,孩子們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以成人所期望的道德價值為旨,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悟說話。
(二)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
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習不是知識由外到內的簡單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補充豐富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課標指出: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現實情況,善于發掘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資源,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組織教學活動?!皩W案導學”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去體驗思考領悟。
(三)給孩子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使他能遵守多少規則,最為重要的應該是要他形成一定的待人做事的觀點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培養學生的道德宗旨已經不僅局限于他們接受哪些價值標準,更要培養學生自己去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確立自我的價值能力。在“學案導學”的實踐操作中,我們感覺把孩子的選擇權交還給了他們自己,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明白歷史的發生是帶有偶然性的,但也有必然的因素。他們明白歷史是讓我們回眸和汲取經驗的,是為我們思考現在與未來的。
雖然高段品德與社會課程中有關的歷史類課文對老師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因為這些歷史文化的融合,使得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愈加豐富多彩。因為教學文本的獨特性,它更是智慧生成的課堂,更需要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力與精彩的課堂語言。相信只要我們在課堂中傾聽學生的聲音,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人文素養,在實踐中不斷去反思,去習得經驗。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