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清云+朱良平
摘 要:受新課改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得到了很大發展。但實際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多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對此,學校要優化小學語文課堂,實現增效減負。
關鍵詞:小學語文;增效減負;策略
小學語文是母語課程,在應試教育弊端的影響下,很多家長或者學校片面看重學生的書面成績,忽視了學生技能的提升,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后訓練,從而使學生出現厭學情緒,起到反作用。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1.課堂形式比較單調
目前,很多小學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都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課堂形式單調,學生在學習中感覺負擔較重。同時,小學生處于好奇心比較強的年齡階段,枯燥的學習形式難以激起其學習興趣。
2.受考試模式的影響比較大
學校教學工作受升學壓力的影響比較大,升學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校教學質量考核的鐵標準,小學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初階段,家長比較看重學校的聲譽,盡量為孩子選擇升學率高的學校。因此,這些學校為了升學率,也會為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加大了學生的負擔。
二、應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的措施
1.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新課改對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規定,需要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得以落實。教師要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定位自己的教學目標,在語文課堂中清晰表達自己的教學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合理安排教學任務,不僅可以為學生減輕學習負擔,還可以高效實現教學目標。
2.課堂形式多樣化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烈,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要適當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避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到枯燥,實現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因語文教學畫面感比較強,教師可以采用分角色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更好地理解知識。
3.建立互動的教學模式
增效減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小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其更好地進行學習活動。語文的實用性比較強,對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加強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采用新型教學模式,轉變課堂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小學生是小學教育的主體,他們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及可塑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此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李振速.探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7).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