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英
【摘 要】學生積極學習是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本文從培養學好語文的意識、激發學習興趣、確立學習主體地位、延伸學習語文的范圍四方面來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探索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引導;積極學習;課堂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課堂效率才會有保證,否則會出現教師在臺上講解得不遺余力,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的低效情形,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提升課堂效率呢?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關注以下四方面。
一、培養學生學好語文的意識
1.潛移默化,弘揚經典文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散發著她迷人的魅力,《三字經》的德育功能,《詩經》的委婉流暢、《大學》《孫子兵法》 的玄妙精深……我在教學中適時引入古典詩詞名句、故事等,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對文學的熱愛。學好語文的意識就潛移默化地植入學生心中。
2.諄諄教導,認識語文功用。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教學時我常說,語文沒學好會影響人際交流、學科學習。理科題中有“之一”、“增加了”、“增加到”等限制性詞語,有時題目文字閱讀量大,如果理解不清,表述混亂,答案會大打折扣。學生對此也深有感觸,學好語文的意識也愈強烈。
學生有了學好語文的意識,學習才會主動,我認為它是提升語文課堂效率的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它為提升語文課堂效率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那么該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呢?
1.充分備課,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備教材應講究“精”、“準”、“透”“拓”,有效整合教材,教學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備學生要關注學情,教學目標和作業有層次性,使不同水平學生各有所獲。備方法注重教法的科學性和學法的有效性。備課時恰當引入音頻、電影等多媒體,使教學直觀生動;設計多層次的提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備課時可抓住導入激趣,例如,《核舟記》的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各有一句話被刻在了一只核舟上,同學們知道是哪兩句嗎?”,緊接著又問“蘇軾游赤壁的情景被生動記錄在一只長不滿一寸的核舟上,你們覺得雕刻者手藝如何啊?”導入既緊扣文本又激發學生鉆研文本,實踐下來也很有效果。總之,精心設計教學,才能激發學生興趣,才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效率。
2.尊重差異,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學生學習水平有差異,教師要尊重差異,激勵學生。對水平弱的學生要求低一些,一有進步及時肯定;對水平強的學生要表揚其優點,并提進一步的要求。在我教過的2012屆學生中,有個男生語文基礎弱,多次考不及格,但是寫作文很細膩,有一次我朗讀他的文章,并讓學生學習他的優點。當時他的眼神中既有感激又有一絲自信。此后他上課認真,課后多閱讀,成績不斷進步,中考語文成績將近優秀。如果我當初對他只有失望沒有鼓勵,結果有可能截然不同。可見尊重學生,多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學生學習會更積極主動。其他學生看在眼里,自然會你追我趕,學風好,學習興趣就會濃厚。
3.正確引導,保護積極的學習熱情
古人云“學貴有疑”,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疑惑時,教師要正確引導,尊重學生的感受,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學習《安恩和奶牛》一文時,學生質疑“安恩牽牛來交易市場而不賣牛,有戲弄買主之嫌”,我順著他的疑問而提問:“是啊,來交易市場不賣牛,她到底是來干什么啊?請通讀全文回答。”這位學生再次細讀課文,終于找到答案。我再次提問:“文章結尾才道出原因,這樣的原因你想到過嗎?合情理嗎?這樣結尾有何效果?”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探究,學習熱情被激發,教學自然有效。
作為一名教師,充分備課,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尊重學生,讓學生喜歡上進步的感覺;正確引導學生,讓學生佩服你。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有學習興趣,無疑為提升語文課堂效率提供了條件。
三、確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以“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記筆記”為主,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思維得不到有效發展,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為此教師要改變傳統, 確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1.布置預習任務,指導學生自主預習
預習任務大致包括以下內容:掃除文字障礙、了解文章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我的疑惑。預習是學生的自我學習體驗,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學時有針對性,做到學生都知道的不講,大部分學生知道的少講,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有疑惑的難點,把課堂時間歸還學生,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講、多練。
2.豐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教師可采取豐富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進而投入學習。
例如,詩歌欣賞,可讓學生在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采取小組朗讀比賽的詩歌會形式,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作畫,從畫面情境中深入領悟情感,適當介紹寫作背景等課外知識,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教師的崇敬。例如我在教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時,先讓學生解題意,并學了白居易送給劉禹錫的詩,這樣的知識補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同時學生更佩服教師知識的豐富性,對語文學習也更投入。例如童話、戲劇教學,可讓學生扮演課文角色朗讀、表演。例如散文教學,可讓學生賞析優美語句并仿寫。例如議論文說明文教學可讓學生為作者論點舉例佐證、當堂寫簡短說明文。例如文言文教學,可讓學生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熟讀自譯。例如作文教學,可讓學生當堂作文、自批、互批、修改,升格。例如專題復習,可讓學生歸納文體特點等知識點,教師精選相應習題,學生當堂練習鞏固。
在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鍛煉了“聽、說、讀、寫”等能力、學會了學習方法,學生不再感到語文學習無從下手,學習定會積極投入,可以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總之教師采取多樣教學模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就有了保障。
四、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范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量達400萬字以上。”因此,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局限于語文書,而且生活也是很好的閱讀對象。語文教師要指導好學生課外閱讀。
(1)開列閱讀清單。每學期開始和結束時,為學生開列閱讀清單。讓閱讀具體化,量化,并指導學生做好摘要。初中階段的六部名著閱讀我總會安排學生提前閱讀,做好內容概述。我會采用好書推薦、佳文賞析等課前三分鐘學生交流等形式檢查反饋閱讀情況。
(2)倡導社會實踐。社會是一本無字的大書,教師可引導學生參加青少年基地實踐、植樹、社區服務、旅游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融入社會、體驗生活。例如組織學生觀看勵志影片《隱形的翅膀》,我就讓學生寫觀后感。通過這些方法引導學生閱讀社會這本語文書,讓語文融入生活。
延伸學生學習語文的范圍,可以讓學生擴大視野,豐富情感,提升素養,為課堂文本理解提供感悟基礎,學生會體驗到課外閱讀帶來的快樂,造成學生積極課內外閱讀的良性循環,為課堂效率的提升拓寬途經。
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是一門藝術,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宗旨下,致力教學,不斷探索,積極引導,為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效率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韋善廣.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2.(2):63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石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