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摘 要:“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如果化學課堂能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又何愁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呢?
關鍵詞:以生為本;體驗過程;提升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生活中大家都喜歡看武俠小說,為什么呢?因為作品設置有許多懸念,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試著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化學課堂也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生活,聯系實際,緊緊抓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精心設疑,使學生能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狀態,又何愁不能引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呢?下面筆者就結合新課程教學實踐談談本人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以生為本,創設情境,點燃激情
生動的課堂從引入開始,很多令人難以忘懷的課,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一個精彩的引入。因此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課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樣才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眼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如,在化學序言課的教學中,我先問學生:“如何點燃酒精燈?”有的說用火柴點燃,有的說可用打火機點燃。“那如果沒有火柴、打火機,你還能點燃酒精燈嗎?”學生面面相覷,無可奈何。接著我演示了“魔棒點燈實驗”,出乎意料的現象使學生為之一震,這時教師再恰如其分地引出化學這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一下子被點燃起來了。
二、關注實驗,體驗過程,在交往中生成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能讓學生從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因此,教師作為一堂課的導演,其主要任務就是要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讓每位學習者都能身臨其境,教師可以用鮮活的問題導入,也可以模擬前人的實驗,讓學生大膽嘗試去體驗科學的發現之旅;可以設計精彩的探究實驗,掀起學生的求索激情,也可以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發學生的思考等等。
如,在教學“燃燒和滅火”時,教師先表演一個魔術“燒不壞的手帕”實驗:把一只棉手帕放入70%酒精的水溶液里浸透,然后輕擠,用兩個鑷子夾住手帕兩角,在酒精燈上點燃,等火焰減小時迅速搖動手帕,使火焰熄滅,結果手帕依舊完好如初。學生感到很驚訝,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時候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手帕為什么沒有燒壞呢?”從而引出新課。接著教師再有意讓一個學生換一個化纖的手帕重復這個實驗,發現手帕也跟著燃燒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可能是棉纖維和化纖類的著火點不同,可能是所用酒精濃度的差異等等。最后教師點出兩個實驗現象不同的真實原因,這樣不僅強化了“著火點”和燃燒條件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形成了概念,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先是巧妙創設了一個“魔術”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然后,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激烈交鋒”,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這種探究超越了知識范疇而擴展到情感、價值觀領域,真正使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
三、思維求“變”,互動傾聽,在整合中提升
求“變”就是在教學中對典型的問題進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演變,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類化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本質屬性,也使學生對學習始終感到新鮮、有趣,由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課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有 “整個大千世界才是學生教科書”的意識,要創造性地將個人及學生的經驗、文本知識、師生互動成果等進行有機的融合,實現科學性、藝術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在學習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1)一冰塊漂浮在水杯中,冰塊融化后,杯中的液面如何變化?(2)一冰塊漂浮在盛有鹽水的杯中,冰塊融化后,燒杯中的液面又如何變化?(3)溫室效應的發生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海洋上的冰山將逐漸消失。海平面是上升還是下降?(4)防治全球氣候變暖,迫在眉睫,從我做起,我們應該怎么辦?這樣的“變”需要結合物理知識去解決,使學生不斷陷入問題的探索之中,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起到了一個創景設情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從開始到結束都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表現出很高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學習在思維的不斷碰撞中得到整合提升。
四、精心設疑,靈動升華,不斷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學生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設置懸念,則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
如,在教學“酸堿溶液的pH”時,先出示兩個題目:(1)如何區分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2)如何區分兩份不同濃度的氫氧化鈉稀溶液?學生很快就能想出第一題的方法,但對第二題,學生發現怎么做也不行。學生在求知與教學內容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處。這樣以“障”設“懸”,使學生在心中馬上有了向往,這時溶液的pH也就呼之欲出了。
五、銜接設“惑”,互動沖突,沖破思維定式
教師要準確把握新知識的生長點,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懸念,利用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創設情景,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如,在學習“滅火原理”時,先問學生兩個問題:“將兩支高低不同的蠟燭放在燒杯中并點燃,然后沿器壁向其中傾倒二氧化碳氣體,蠟燭會怎樣?”學生答:“下層蠟燭先滅,上層蠟燭后滅。”
“點燃兩支高低不同的蠟燭,并用一大燒杯罩上,情況又會怎樣?”學生猜測、爭論、實驗、解釋,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使學生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為隨后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準備。學生“找結論”的思維之弦始終繃得很緊,這樣找到的結論,理解、記憶起來也一定會很深刻。
總之,化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教學中巧妙的激疑設趣,不僅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而且能使學生主動探究并獲得知識,培養他們的能力,也一定會讓化學的課堂精彩紛呈起來。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