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摘 要:要想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就要根據他們的實際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實踐,讓學生健全數學知識理解,完善運用實踐能力,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結合課堂教學經驗,對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意識,提升實踐技能進行分析與討論。
關鍵詞:初中數學;運用;動手實踐;數學模型
數學是服務生活的工具,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從小學到初中一直都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現行的考試考查也逐漸將重點放到運用能力上來。客觀地說,從理論學習到實踐運用離不開有意識的練習培養,需要我們對所學知識有著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設置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提升他們的實踐技能呢?這里筆者結合初中數學課堂經驗,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討論與分析:
一、結合生活情景,培養運用意識
傳統的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一種誤解,使他們認為只要能應付考試就行了,其實不然。初中數學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運用案例,現行的中考也開始結合實際問題來設置開放性的題目來考查學生的數學綜合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拘泥于基本的課堂練習,還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意識。
例如,初中數學學習的“相似三角形”知識別看課后多是機械的練習,實際在現實生活中也大有作為。筆者在學習這一節時,我順手指著校園內陽光下的旗桿問大家:“有誰能測量出旗桿的高度嗎?”這突然一問,學生都對著這細細的旗桿蒙圈了,紛紛搖頭說爬不上沒法測。然后我故弄玄虛地說:“我們今天學的這個絕活,不用攀爬登高,不管是這個小小的旗桿還是幾十層的大樓,測其高度那是信手拈來。”此話一出學生大為震驚,接下來我們可以在基本的概念講解之后,帶大家到棋桿下,親自用“相似三角形”原理算出旗桿的高度。
二、通過動手實踐,認知數學本源
數學教學中,為了打破許多數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抽象、復雜印象,我們完全可以設置動手實踐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索認知,這比我們宣講灌輸效果好得多。
比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我發現許多學生短時間內不能全面把握知識,一時無法形成知識脈絡,于是我就設置了讓他們通過動手體驗來分解知識點:(1)引導學生邊復習長方形的概念及特征,邊用道具做出一個長方形;(2)做好后,讓大家分別拉住長方形的對角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讓大家觀察和體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演變過程,這樣就能從知識本源上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區別和聯系;(3)鼓勵大家總結剛才的實踐,總結平行四邊形對邊之間有怎樣的聯系,以此導出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結論。
這樣讓大家通過動手實踐探知基本的知識原理和聯系,不但豐富了課堂,更讓學生認知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三、構建數學模型,實現快捷運用
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抓住典型問題來引導學生提煉和總結,從而形成解題模型,從同類問題中舉一反三,實現快捷運用遷移知識生成能力。
這里就以常見的通過函數解決優化資源配置問題為例進行分析解答。
例題:其旅社共50個房間,調查發現,若房間單價為每天180元時就能全部住滿,但是如果單價每上調10元時,就會空閑一個,已知旅客居住期間每個房間的成本支出為20元,請問,房價如何定價才能取得最大利潤?
解析:單價、利潤和租住數量存在函數關系,假如單價在180元的基礎上調x元(x>0,且x為10的倍數),那住的間數為(50-■)間,這時用y表示當天利潤的話,其函數模型為:y=(50-■)(180+x-20)
即y=-■(x-170)2+10890
由此可見,此函數有最大值,當x=170時,函數最大值y=10890。因此,當房價定為:180+170=350(元)時,賓館的利潤最大(10890元)。
這樣通過典型問題讓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體驗典型問題的解決過程,并形成一個數學結構,領悟到同類型問題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有效構建知識脈絡,生成數學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和實踐精神,我們就要結合大家的實際認知規律,然后整合教學內容,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生活中的形象展示出來,這樣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方案,切實提升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最終達到樹立運用意識、提升解題技能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吳國榮.關注初中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J].湖南教育:數學教師,2008(05).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