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萍
摘 要:初中政治課的“一案到底”是指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利用“一案”創設多個教學情境,設置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思考題形成“探究鏈”,引導學習者通過合作探究獲得新知,進而提高綜合探究能力和學科素質的課堂教學方法。
關鍵詞:一案到底;初中政治;有效教學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學方法,注意教學案例的層層剖析和集約化運用,能使整節課思路清晰、邏輯嚴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同課異構”中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比較
下面是在某同課異構中,兩位教師對“(粵教版)七年級5.1生命寶貴”的教學設計比較。
教師A:【教學設計】
首先,采用2011年的熱點“7·23”動車事故案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時政的關注和對新課的興趣。
然后,采用多個生命事故的案例分析,說明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
接著,采用課本“探究園”中的情景體驗“生命需要堅強和勇敢”,具體介紹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跡,升華學生的情感,形成正確價值觀。
最后,采用“世博會英國種子館6萬粒種子”的新聞,倡導關愛生靈、敬畏生命的理念。
教師B:【教學設計】
首先,多媒體展示“688米·69天·33人”這組數字,讓學生猜猜這組數字代表哪一新聞事件?以時事導入,設下懸念,扣人心弦。
接著,播放2010年8月5日智利圣何塞銅礦礦難事故中礦工在井下生活69天的珍貴視頻,與學生一起探討這次智利創造生命奇跡的原因,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悟到我們要珍愛自己的生命。
然后,繼續播放采訪智利獲救礦工的視頻,自然得出創造生命奇跡還來自于家庭、政府乃至國際社會的支持和鼓舞,讓學生感悟到我們要善待他人的生命。
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評選一名班級“生命之星”,并配上簡短的頒獎詞。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感悟、反思、生產。
教師A的教學設計內容全面、詳細、新穎、豐富多彩,但從實際的教學操作和效果來看,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呈現給學生,導致他們產生視覺和精神疲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整節課的內容,從而使教學效果銳減。
教師B的教學設計采用“一案到底”的方法,新課引入扣人心弦,新課設計層層深入,引人入勝,結尾余味無窮,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落實了行動,升華了感情,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二、“一案到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對比“同課異構”中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筆者認為,在初中政治課堂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學方法更能提升教學效果。
1.“一案到底”——邏輯嚴密,形散神聚
“一案到底”的教學方法將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機地融合起來,優勢明顯。以上述A、B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為例,教師A采用了5個教學案例,可謂豐富多彩,但紛繁復雜,難以協調,難以講透。教師B采用“智利礦難事件”一案到底,逐層輻射全課,設計的問題均與具體情境相關,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教學過程清晰簡潔,論述嚴謹,達到形散而神聚的教學境界。
2.“一案到底”——全盤謀劃,事半功倍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特定的教學環境存在一種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動態關系,使學生的認知、動機、態度、情感等都在特定的學習環節中產生,是最好的教育策略。如上述教師B采用的“智利礦難事件”,有效地激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持續的新鮮感,能有序、高效地推進課堂生成性教學,使課堂充滿活力與生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一案到底”——合作探究,多維發展
在新課程理念下,自主探究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目的是讓學生真正自主地參與學習并獲得不同的發展。如上述教師B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本課的核心,通過分析、探究、引導,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讓學生“借題發揮”,展開討論,激活思維,從而促進學生深層理解生命寶貴,懂得珍愛和善待生命。這樣的教學模式,有效實現了情感遷移和知識內化,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讓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獲得了多維發展空間。
4.“一案到底”——精簡資源,提高效率
“一案到底”的教學,對材料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分析、提煉,發揮材料的最大效能,從而用足材料。在上述教師B的教學中,所使用的材料并不多,但教師B采用“智利礦難事件”創設情境,并對情境進行深層挖掘。這不僅精簡課堂,去除臃腫,還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師生對話和課堂生產,提高了課堂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獲取知識提供高檔次的階梯,能更有效地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思考與交流,體驗知識發生與發展的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吳熙龍.中學思想品德新課程課堂教學案例[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2]樓江紅.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3.
[3]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M].商務印書館,1995.
[4]隆瑞.哈佛商學院MBA案例全書[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
?誗編輯 董慧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