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波
摘 要:語文與體育都應是主課。面對當代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及初中學生體育中考中長跑成了必考項目,加之中長跑教學有著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良好意志品質的雙重功能,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中長跑教學的單調與乏味往往讓學生產生逃避與畏懼心理。結合初中體育教學實踐,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體育;中長跑
一、當今初中中長跑教學的現狀
中長跑是初中體育中考中最重要的一個項目“1000米/800米”,分值最大。但一說中長跑所有人腦袋中第一反應就是漫無目的地傻跑。所以,學生只要一聽中長跑,馬上就愁眉苦臉毫無士氣可言??上攵虚L跑成績肯定不會很理想。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教師上課時沒有引導好,尤其是中長跑課太單調,只想著完成教學任務,貪圖自己教學時的輕松,沒有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考慮。
從當今初中中長跑常規教學來看,跑圈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了,雖然對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和意志品質也是非常有效的,但從實際教學來看,跑圈枯燥單調而乏味,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相對較厭惡這種教學形式的。作為體育教師的我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嗫谄判牡亟逃踔翉娖人麄兙?,但收效甚微。因此,我覺得要從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著手,有必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有一次體育課前,學生興致勃勃地來問我:“老師,今天體育課上什么?”我故作嚴肅地說:“練長跑”,學生臉上好不容易盼到體育課的那個興奮勁馬上暗淡了下來。這是我所預料到的,我馬上故作神秘地說:“今天的長跑不跑圈,會很刺激哦?!薄罢娴陌。趺磦€刺激法???”說完,學生又來勁了,被我吊起了“胃口”,“今天玩定向賽……”然后在準備活動后我宣布了方法,將學生分好組,每組拿到一張校園平面圖,按要求進行比賽,先跑完所有點到達終點組為勝。下課后,學生個個大汗淋漓,卻還在為跑錯點慢了而輸了不服氣呢,要求下次再比。我竊喜著,這運動量比平時還要大,學生還高興,教學任務又圓滿完成。在以后的課中,我又利用跳繩比賽,看誰時間長,次數多;還有跟音樂、踩節奏跑,加速領跑法,跑遍校園,簡易定向運動,越野賽,障礙跑,趣味球類等,同樣一個長跑任務,不同的組織形式呈現出了不同教學效果,既提高了運動成績,又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了起來,后來都有學生主動來要求練了。
二、對中長跑教學提出的建議
教無止境,貴在創新。教師應在實際的中長跑教學中去認真觀察學生,體會學生感受,把學生放在首位。從而去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有意識地創造不同的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地提高中長跑成績。下面是我對中長跑教學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1.中長跑教學不忘本,也就是教學目的。我們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中長跑的技術,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增強學生的體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所以,我們無論怎么想著法地練,都要明白中長跑教學必須是有一定的運動量的。而且中長跑中學生很容易在最后的幾十米放慢松懈,平時要時刻提醒學生必須沖刺過終點線。
2.中長跑的訓練中讓學生切記體力的合理分配。變速跑與勻速跑哪個輕松學生都懂。所以說控制好速度做到勻速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平時訓練要加強對速度感的培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如,定距跑、定時跑、兩三個學生同時同步跑等。在平時的訓練中讓節奏比較好的學生在隊伍前面領跑,其他學生采取跟隨跑,體會跑的節奏。
3.對速度耐力進行訓練的時候,能做到長距離的勻速跑之后也要讓學生學會很長距離的變速跑訓練,勻速跑的時候心率總是保持在一個中等水平,這是不足的地方,變速跑可以提高強度。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要通過控制心率的跳動次數對自己的運動量進行控制,跑完規定的距離以后再進行休息,心率恢復到110次/分后再跑,這樣交替進行,間歇跑的距離設置為800-3000米。也可以進行變速跑,直道快速跑彎道慢跑(后幾圈彎道時甚至可以走以利于快速恢復心率),這樣快慢結合著練習,400米跑道為例一般跑6到8圈。
4.在學生的訓練當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極點”的出現,并做好合理的解釋工作。中長跑的時候,由于內臟的器官改變了工作的條件,氧氣的供應落后于肌肉的活動需要,因此,在訓練一段時間后,會有胸悶、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等,這就是“極點”。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極點”出現的時候,要依靠堅強的毅力繼續堅持跑下去,加大呼吸的深度,多做深呼吸,適當放慢跑步的速度,“極點”就會慢慢有所緩解。對極點進行克服,可以提高中長跑的訓練水平和鍛煉的效果。
5.中長跑跑完后的恢復,劇烈運動后不要馬上躺下或坐著,需要適當的慢走來緩和身體的各項機能。運動后很多學生會出現喉嚨干等情況,注意不要馬上大量地飲水。出汗過多,加上運動后疲勞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容易著涼,提醒學生注意保暖。等心率等身體各項機能有所恢復了可以再稍微慢跑下,做做上下肢的肌肉拉伸,這樣有利于身體完全恢復與提高。
參考文獻:
郭秋玉.初中體育中長跑教學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23).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