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
摘 要:該文分析了新常態下蚌埠市糧食生產面臨的困境,發展機遇,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完善強農惠農富各項政策,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抗逆好的品種,大力推廣控肥、控水、控藥等節本增效技術等。為蚌埠市糧食生產持續增長提供參考。
關鍵詞:蚌埠市;糧食生產;困境機遇;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35-02
糧食穩,天下安。蚌埠市作為安徽省農業生產大市、全省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一度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在中央提出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如何實現蚌埠糧食生產增長速度換檔,增長動力轉換,走出主產區糧食生產連續增產困境,實現蚌埠農村和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1 新常態下面臨的發展困境
2014年蚌埠市緊抓糧食生產不放松,深入推進小麥高產攻關活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玉米振興計劃,以科技為支撐,進一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夏秋兩季糧食雙豐收,糧食總產創歷史新高。糧食總播面積47.02萬hm2,比上年增長2.8%,總產275.5萬t,比上年增長4.5%??偖a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實現了“十一連增”并位居較高生產水平。糧食生產進入了新常態,持續增產難度不斷加大,面臨增產困境主要表現:
1.1 自然災害更加頻繁發生 蚌埠地理位置特殊,處南北交匯地帶,氣候上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水熱資源優于北方,光資源優于南方;降水時空變化大,冬春多旱夏秋多澇。糧食生產歷經秋冬春夏四季,依然要“靠天收”。近5s來發生10次較大自然災害,分別為2010年和2013年各發生1次嚴重的春(冬)旱災,2013年和2015年各發生1次倒春寒,影響午季糧食生產,2013年夏季發生1次夏季旱情和1次高溫熱害,2011年秋季發生1次大暴雨襲擊,2014年秋季發生1次陰雨寡照:2011年和2014年秋季各發生1次寒流造成的低溫冷害,影響秋季糧食生產。目前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有的年份輕些,有的年份重些,致使不同年份不同季節糧食產量會有一定波動。
1.2 對農藥、化肥、水資源依賴性不斷增加 糧食“十一連增”背后不難發現農藥、化肥用量迅猛增加,2014年蚌埠市農藥、化肥用量分別達到0.6萬t、30.1萬t,分別較2004年增長了45.7%、24.9%;農藥、化肥增長率為糧食增長率的2.4倍和1.3倍。水資源也面臨逐漸減少局面,淺層地下水已由20世紀50年代的平均0.8m下降至4.7m,并仍呈現繼續下降趨勢。
1.3 耕地資源不斷減少 糧食連年持續增產,種植面積穩中求進貢獻很大,而目前蚌埠市和全國其它地方一樣,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耕地資源呈現逐年減少趨勢,這對糧食持續增產將是重要考驗。耕地是不可再生資源,2013年年末耕地總資源為35.64萬hm2,10a間全市耕地資源減少了1.03萬hm2,可以預見將來耕地還會減少。
1.4 糧食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化肥、柴油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土地流轉成本、勞動力成本也是呈上漲趨勢,盡管國家最低收購價每年有所提高,但是價格提高空間越來越小,總體上價格上漲仍低于成本上漲幅度,種糧最終收益難以提高。
1.5 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減少 近年來2/3以上的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而糧食生產人員主要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關鍵生產季節面臨著勞動力缺乏問題,嚴重影響了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應用。
2 新常態帶來的發展機遇
新常態下,蚌埠市糧食生產機遇與挑戰并進,只有牢牢把握住新機遇,才能為發展贏得主動權,推動糧食生產再上新臺階。在新的起點上發展糧食生產,第一要把握好政策機遇。確保把13億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離不開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支持,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進農業現代化,要堅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釋放了重農抓糧的強烈信號。第二要把握好科技機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提高糧食產能,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潛力在科技創新。第三要把握好市場機遇。糧食生產正在面臨由傳統走向現代轉型升級階段,生產環節如耕、種、管、收、加等市場化程度低,蘊含巨大發展潛力。
3 新常態下發展糧食生產對策建議
糧食生產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把過去的單純關注產量的增長,轉向為更加注重糧食產能的提升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為此,在以下方面下大功夫:
3.1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各項政策,進一步保護調動好種糧農民積極性 2002年以來,中央先后啟動并實施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一系列農業補貼政策,其中“黃箱”補貼政策比例偏大,一定程度上穩定糧食生產,為糧食持續增產奠定堅強基礎。新常態下發展糧食生產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各項政策,進一步擴大“綠箱”補貼政策比例,增強農民增收后勁,最大程度支持種糧農戶發展糧食生產。同時還要針對土地流轉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積極探索扶持政策,鼓勵他們擴大生產規模,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競爭力。
3.2 大力推廣優質高產抗逆性好的品種,進一步挖掘良種的增產潛力 農業豐產,良種先行。新常態下耕地與水資源更加稀缺,氣候異常和病蟲害頻發,農村勞動力不足,提高糧食產量必須要靠推廣一批穩產高產、廣適多抗、便于機械化作業的良種去實現。未來要重點圍繞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引進1~2個突破性的大品種,引領品種換代升級。
3.3 大力推廣控肥、控水、控藥等節本增效技術,進一步改善糧食持續增產外部環境 傳統靠“大肥、大水、大農”提高產量的做法必須要打破,轉變糧食增長的路子主要依靠科技,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技術,改進施肥方法,加強病蟲草害準確預報,推廣新型藥械和施藥方法,推廣品種節水、農藝節水、設施節水、水肥一體化等技術。積極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徹底減輕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力爭到2020年,進一步降低糧食生產用水,實現農藥、化肥“零增長”。
3.4 努力推進糧食生產防災減災,進一步提高抵御災害的能力 應對自然災害,除了要加強基礎建設外,還要主動避災,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判,推廣小麥深耕深松、“一噴三防”,水稻標準化育秧等防災減災關鍵技術,強化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推廣統防統治,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水平。
3.5 積極發展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解決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 要解決糧食生產后繼無人問題,必須大力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重點在代耕代種、專業化統防統治、農機合作社等方面有新突破,加強耕、種、收、病蟲草害防治等環節社會化服務,鼓勵和支持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農資企業等組織開展有償服務。
3.6 促進糧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糧食增收渠道 抓糧食生產,必須跳出糧食抓糧食思維。隨著土地流轉面積不斷擴大,一大批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投入到糧食生產中,推動了糧食規?;l展。面對土地租金在不斷上漲,一些流轉大戶艱難生存。轉變糧食生產方式,迫在眉睫。如:懷遠龍亢農場、安徽徽糧現代農業科技公司、安徽龍海種業公司等新型種糧大戶大膽創新,通過延長原糧產業鏈條,把糧食生產同深加工、糧食貿易、糧種化等有機結合,彌補了單純種糧效益低不利局面,走出糧食生產困境。他們代表了糧食生產新的發展方向,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面作出典范,全面提高種糧收益,為糧食生產找到新的發展動力。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