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香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1—0099—01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錯誤做法,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對學習內容的疑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綜合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觀察直觀材料和引入生活實例,誘發(fā)思維,引導思路,增強探究的內驅力。
如,教學“分一分”,教師引導學生從整理文具與學具入手提出問題:“哪些東西放在學具盒里?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里?”這樣設計充分考慮了低年級剛入學學生的心理,他們愿意動手擺弄并進行分類。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所謂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課堂上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如,教學“認識厘米”時,教師讓學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鉛筆的長度,要求將鉛筆的一端與尺子的零刻度對齊,另一端指到幾,這支鉛筆的長度就是幾厘米。這時一個學生問:“老師,在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一定要把物體的一端與刻度尺的零刻度對齊嗎?”這時教師并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對這名學生的提問行為給予表揚鼓勵,然后說:“如果你們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斷的沒有零刻度的尺子,你們分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鉛筆的長度?”此時,學生的探究興趣非常高,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通過討論他們發(fā)現(xiàn)這把斷了的沒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樣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
三、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合作交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之目的。
如,學習了“乘法”以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題:把下列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7+7+7+7+4 ,學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種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然后,教師讓學生針對這三種情況分小組進行討論、比較、交流,使學生明白前兩種算式含有加減運算,不能算為一個乘法算式,只能算為一個簡便算式,只有第三種算式才符合要求。這一過程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fā)展應用意識。”探究性學習注重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這里的實踐運用不是練習題的技能操練,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仍然是一個探究過程。教師設計練習時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通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掌握知識,增強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如,學生在自主探索圓面積“S=πr2”這一公式后,教師讓學生計算學校的圓形花壇、圓形鐘表面的面積……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圓形物體沒有圓心標示,直徑、半徑又不能現(xiàn)成地獲得,怎么辦?學生再次經(jīng)歷獨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想出“用線繞鐘面一周量出周長,再計算出直徑或半徑……”等辦法。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對學生進行評價總結
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增強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fā)展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評價,一是對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chuàng)性等進行評價;二是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及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并對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有所感悟,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以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