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瑾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063—01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幾種學習習慣。
一、 培養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專心傾聽的習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經過教師長時間、多渠道培養和訓練后得到的。在課堂上,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上課時就必須精神飽滿,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
二、培養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很多方面受到影響。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認真閱讀課本的習慣至關重要。筆者是這樣做的:剛開始,從預習開始,教師先給學生列好預習提綱,讓他們按照要求進行預習,等學生熟練掌握預習技巧之后,鼓勵學生自己預習。除了預習,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閱讀課本。上課時還要設計專門的題目,檢查學生閱讀課本的效果。最后復習環節,也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
三、 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課堂中,教師要提供思考的材料,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每個層次的學生。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等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于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學困生”來回答。及時鼓勵他們,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
四、培養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如,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鐘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后,很多學生反映:“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筆者不吭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學生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后筆者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地記錄下來呢?”學生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
五、 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結構,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
如,在教完“5的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興趣的一道題,筆者問:你知道老師今年多少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有5排,筆者接著說:“老師的年齡數隱藏在這幅糖果圖里,看誰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辦法。”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