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一 李娟 王強
[摘要] 目的 探討結直腸癌手術的預后因素及不同麻醉方法與術后生存率的關系。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0年9月~2010年9月期間于我院接受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522例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完整隨訪共450例,對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統計分析,對不同麻醉方法的生存率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T分期、淋巴結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采用麻醉的方式、手術方法、手術后化療、復發情況、遠處轉移情況及術后的并發癥可能成為影響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影響三組患者預后的風險系數方面,G組、EG組明顯優于E組,分別為0.626(95%CI 0.372~0.863,P=0.008)與0.539(95%CI 0.463~0.774,P=0.012)。 結論 T分期、淋巴結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采用麻醉的方式、手術方法、手術后化療、復發情況、遠處轉移情況及術后并發癥與手術聯系密切。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更適合結直腸癌手術治療。
[關鍵詞] 結直腸癌;預后因素;麻醉方法;生存率;關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10-0090-03
結直腸癌屬于臨床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治療方法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研究顯示,能夠影響結直腸癌患者手術的預后因素有很多,包括腫瘤的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程度、遠處轉移變化、化療效果、復發等[1]。同時臨床研究發現,不同麻醉方法也一定程度上影響結直腸癌手術預后,但是國內外相關報道較少[2,3]。本研究旨在探討結直腸癌手術預后的因素及不同麻醉方法與術后生存率的關系,為臨床醫生提供治療思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0年9月~2010年9月期間于我院接受結直腸癌手術治療的患者病歷資料,共522例,其中完整隨訪共4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腫瘤情況(原發腫瘤大小、腫瘤浸潤情況、淋巴結轉移情況、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ASA分級)、治療狀況(手術方法、輸血狀況、術后治療)、疾病預后(復發、遠處轉移、手術后并發癥)等。
1.2 麻醉方法
450例患者按照采用的麻醉方法進行分組,共分為三組,其中硬膜外麻醉45例(E組)、全身麻醉267例(G組);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138例(EG組)。E組取T11-12及L3-4兩點給予穿刺置入硬膜外管,間斷性注射1.5%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維持,待到麻醉水平達到T6后開始進行手術,患者切皮前給予咪唑安定注射液(0.05~0.1) mg/kg靜脈滴注維持。G組予咪唑安定注射液(0.05~0.1) mg/kg、丙泊酚注射液2 mg/kg、芬太尼注射液4 μg/kg、維庫溴銨注射液0.1 mg/kg進行誘導,術中患者給予異氟醚1.3MAC吸入維持,同時根據患者情況酌情追加給予維庫溴銨與芬太尼。EG組除L1-2置入硬膜外,予1.5%利多卡因注射液3 mL試驗劑量,然后氣管插管靜吸并復合全身麻醉,給予咪唑安定注射液(0.05~0.1) mg/kg、丙泊酚注射液2 mg/kg、芬太尼注射液4 μg/kg、維庫溴銨注射液0.1 mg/kg進行誘導,硬膜外間斷注入 0.5%利多卡因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H20044620);咪唑安定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10980025);丙泊酚注射液(AstraZeneca S.P.A,H20100648);芬太尼注射液(江蘇恩華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20100457);維庫溴銨注射液(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20066941)。
1.3 隨訪
手術結束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每6個月隨訪1次,隨訪內容主要記錄患者的生存狀態及死亡原因。隨訪時間于2011年9月停止,隨訪指標分為死亡或失訪[4,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三組的生存分析比較采用Kaplan Meier法檢驗;采用COX單因素回歸分析法對各個因素及意義變量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因素COX回歸分析
通過對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腫瘤情況(原發腫瘤大小、腫瘤浸潤情況、淋巴結轉移情況、病理類型、腫瘤分化程度、ASA分級)、治療狀況(手術方法、輸血狀況、術后治療)、疾病預后(復發、遠處轉移、手術后并發癥)等影響因素COX回歸分析,其中T分期、淋巴結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采用麻醉的方式、手術方法、手術后化療、復發情況、遠處轉移情況及術后的并發癥可能成為影響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1。
表1 影響因素COX回歸分析
2.2 三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1年生存率:E組、G組、EG組分別為4.44%、6.37%、5.79%;3年生存率:三組分別為2.22%、3.75%、2.90%;5年生存率:三組分別為2.22%、1.89%、1.45%。在影響三組患者預后的風險系數方面,G組、EG組明顯優于E組,分別為0.626(95%CI 0.372~0.863,P=0.008)與0.539(95%CI 0.463~0.774,P=0.012)。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生存率比較[n(%)]
3 討論
結直腸癌屬于肛腸外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研究顯示,結直腸癌發病率及致死率極高,居于所有惡性腫瘤第三及第四位[6]。臨床治療主要采用外科手術,同時給予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方案,但是術后創傷應激能夠明顯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7]。同時,不同的麻醉方法及各種麻醉藥物也會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方法及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藥物可有效緩解術后的創傷應激反應。
隨著臨床麻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結直腸癌手術麻醉方法出現了很多種,過去臨床主要采用椎管內麻醉,現在逐漸轉變為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為主[8]。本研究旨在探討結直腸癌手術預后的因素及不同麻醉方法與術后生存率的關系。
國外專家研究認為,術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強弱是決定腫瘤是否復發的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而導致免疫功能紊亂的因素包括術后創傷、心理應激的變化及麻醉方法、藥物[9]。研究顯示,麻醉方法、藥物的使用導致免疫問題的機制尚不明確,甚至出現一定的矛盾[10]。本研究顯示,T分期、淋巴結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采用麻醉的方式、手術方法、手術后化療、復發情況、遠處轉移情況及術后的并發癥可能成為影響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影響三組患者預后的風險系數方面,G組、EG組明顯優于E組,分別為0.626(95%CI 0.372~0.863,P=0.008)與0.539(95%CI 0.463~0.774,P=0.012)。表明E組患者的生存率明顯低于G組與EG組,其原因可能是由結直腸手術特點決定的,手術主要在患者的下腹部及會陰部進行操作,對麻醉方式、藥物的要求嚴格,必須具有充分的鎮痛及肌肉松弛作用,使骶神經阻滯完全。
綜上所述,T分期、淋巴結轉移、原發腫瘤大小、病理分化程度、采用麻醉的方式、手術方法、手術后化療、復發情況、遠處轉移情況及術后的并發癥與手術聯系密切。硬膜外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復合全身麻醉更適合結直腸癌手術治療。
[參考文獻]
[1] 覃程,黃世鋒,王煒,等.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治療進展[J].現代腫瘤醫學,2012,20(1):206-208.
[2] 王權,曹雪源,所劍,等. 快速康復理念在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 31(14):2745-2746.
[3] 袁友紅,邢祖民,林春水,等. 影響結直腸癌手術預后因素的回顧性分析[J]. 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7):2912-2915.
[4] 張奕文,邢祖民,徐穎華,等. 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對老年患者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手術術后早期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4,(5):743-746.
[5] 趙娜,崔文濤. 靜脈麻醉聯合硬膜外麻醉用于結直腸癌手術麻醉的安全性評價[J]. 中國基層醫藥,2014,21(4):567-569.
[6] 齊立溫,劉永超,康榮,等. 恒溫水毯保暖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術中體溫及麻醉恢復期并發癥的影響[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13(6):786-787.
[7] 談凱,謝敏,阮戈,等. 不同時間應用抗菌藥物在結直腸癌手術切口感染預防中的應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8):3932-3933.
[8] 金順愛. 比較地佐辛和嗎啡術后鎮痛對結直腸癌手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D]. 青島大學,2012.
[9] 陳延周,王斌. 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腹腔鏡手術不同麻醉方式的比較[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11):1099-1100.
[10] 周荻,繆長虹. 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結直腸癌手術患者白細胞糖代謝的影響[J]. 中華麻醉學雜志,2011,31(4):404-406.
[11] 汪建平,楊祖立,王磊,等. 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征與預后的多因素回歸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2003,25(1):59-61.
[12] 孫星,王兆文,黃陳,等. 結直腸癌惡性程度與吲哚胺2,3-雙加氧酶基因表達的關系[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0,27(4):458-460.
(收稿日期:20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