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對舒伯特第十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曲式結構、和聲理論重難點進行探究分析,并賞析其音樂藝術內涵,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聲理論提供參考。
【關鍵詞】鋼琴奏鳴曲;曲式結構賞析;和聲賞析;理論研究
一、引言
在西方音樂史上,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譽為使藝術歌曲達到完美境界的第一人,世人尊稱他為“歌曲之王”,同時他也是近代浪漫樂派的首領之一。舒伯特的一生全是在貧窮的生活中度過,在31年短暫的生涯中,他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音樂作品,而且這些作品都有著永恒的旋律,成為世界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在創作了大量的藝術歌曲的同時,舒伯特還創作有許多鋼琴作品,他的著名的鋼琴五重奏《鱒魚》,至今仍在世界各國的音樂廳中奏響;他的鋼琴奏鳴曲中細致入微的歌唱性旋律,至今仍受到鋼琴家們的青睞和聽眾們的喜愛。
此曲是舒伯特創作的樂曲,是舒伯特奏鳴曲中最為質樸的一首。樸素的結構,加上毫不粉飾的抒情性,被人們稱為“可愛的A大調”,全曲一共有三個樂章。
二、曲式結構分析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A大調,奏鳴曲式。一開始就奏出極為抒情并十分可愛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以A大調開始,中途轉入a小調,再以E大調結束。展開部是以第一主題為中心展開,也巧妙地引用了第二主題的素材。
第二樂章,行板(Andante),D大調。以相當簡單的三部曲式寫成。旋律、伴奏、和聲都十分優美。
下面我重點分析第三樂章和聲。第三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A大調,6/8拍,由呈示部(1—84小節)、展開部(85—121小節)、再現部(122—223小節),以及尾聲(224—236小節)構成的典型的奏鳴曲式。其中,呈示部與再現部中都包含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展開部中包含展開和屬準備兩個階段。在呈示部中,華麗的第一主題兩度奏出后,進入很長的經過句;第二主題以屬調奏出。在再現部中,第二主題移成A大調,而第一主題卻移到了下屬調。這是舒伯特以奏鳴曲式寫成的,在樂曲中所常用的手法。
三、和聲分析
(一)呈示部
全曲呈示部從開頭第一小節到第10小節都運用低聲部主持續音的手法,功能上主和弦與屬和弦交替。從第11小節開始,大量運用離調,分別是D56/TSⅥ-TSⅥ、D56/S-S、D56/SⅡ-SⅡ,并重復一遍。一直到20小節主部結束。在21—34小節的連接部中,一連串的分解和弦式的琵琶音大量運用阻礙進行的和聲手法,D6/TSⅥ-S6。經過反復,運用轉調手法,最后四小節把調性引向屬方向調E大調,樂曲進入到副部。副部是35—60小節。副部大量運用原位主和弦確立調性。和聲進行:主持續音上方T\D7\T、T6、TSⅥ、T、T6、D7、T、T6、D6、TSⅥ、DD7、D、T、SⅡ、SⅡ6、D7、T。并且通過織體變化的方式進行反復。為豐富和聲色彩,還運用了重屬和弦七原位和弦,形成了順暢的和聲連接進行。副部全終止,進入到結束部。結束部是61—84小節。結束部也運用了主持續音的手法,以及離調手法。和聲進行以D7原位到T原位為主。有兩小節的縱向柱式和弦和聲功能的運用分別是:D7、DⅦ2、SⅡ46、b3DⅦ56/TSⅥ。此處通過主旋律及和聲變化重復一遍的方式,結束部全終止。終止后,樂曲由呈示部進入到展開部。
(二)展開部
展開部包含展開和屬準備兩個階段。展開階段為85—113小節;屬準備階段為114—121小節。展開部中,尤其是展開階段,在一長串音型的跑動中,和聲變化也極為豐富,離調以及轉調的運用都較為頻繁,具有不穩定感和緊張感。音樂的張力在這一段落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調性布局分別是在主調A大調、升f小調、升c小調、b小調、D大調上活動。在和聲功能的運用方面,分別運用:A大調的D7/TSⅥ阻礙進行到S、D7/TSⅥ到SⅡ7、再到TSⅥ6通過中介和弦t6,后接升f小調全終止,轉到升f小調。兩次D6到t,以及離調手法,再到dtⅢ等于后調的tsⅥ這樣的中介和弦,后接升c小調全終止,轉到升c小調。經過了兩次離調模進的手法之后,再到tsⅥ6等于后調的dⅦ6這樣的中介和弦,后接b小調全終止,又轉到了b小調。在和聲功能的運用方面,分別運用:t、D、tsⅥ6、b1SⅡ、dⅦ6, dⅦ6作為中介和弦等于后調D6,轉調和弦為新調t、 tsⅥ7、b3 DⅦ56、D,自然地轉入A大調。經過了b小調之后,樂曲轉到了D大調,進入到屬準備階段,和聲的運用主要在D大調的屬和弦上徘徊,為再現部的主部再現做準備。此處在和聲功能的運用方面,以D到DD7再到D的交替使用為主。最后有四小節的D7。使樂曲很自然地過渡到再現部的主部。
(三)再現部
再現部的調性布局為主部D大調,副部A大調,剛好與呈示部主部A大調,副部E大調的調性對應。在和聲的運用方面也與呈示部的布局基本相同。和聲方面,再現從開頭第122小節到第131小節都運用低聲部主持續音的手法,功能上主和弦與屬和弦交替。從第132小節開始,大量運用離調,分別是D56/TSⅥ-TSⅥ、D56/S-S、D56/SⅡ-SⅡ,并重復一遍。一直到141小節主部結束。在142—155小節的連接部中,一連串的分解和弦式的琵琶音大量運用阻礙進行的和聲手法,D6/TSⅥ-S6。經過反復,運用轉調手法,最后四小節把調性引向屬方向調A大調,樂曲進入到副部。副部是156—181小節。副部大量運用原位主和弦確立調性。和聲進行:主持續音上方T\D7\T、T6、TSⅥ、T、T6、D7、T、T6、D6、TSⅥ、DD7、D、T、SⅡ、SⅡ6、D7、T。并且通過織體變化的方式進行反復。為豐富和聲色彩,還運用了重屬和弦七原位和弦,形成了順暢的和聲連接進行。副部全終止,進入到結束部。結束部是182—223小節。結束部也運用了主持續音的手法,以及離調手法。和聲進行以D7原位到T原位為主。有兩小節的縱向柱式和弦和聲功能的運用分別是:D7、DⅦ2、SⅡ46、b3DⅦ56/TSⅥ。此處通過主旋律及和聲變化重復一遍的方式,結束部全終止。確立全曲的主調調性。終止后,為了使樂曲有個緩沖,樂曲由結束部進入到全曲的尾聲段落。
(四)尾聲
尾聲段落是224小節—236小節結束。在和聲功能的運用方面,大量運用T和弦原位到D7和弦再解決到T和弦的進行。并多用主持續音。主持續音的使用一直從226小節持續到234小節。最后兩小節通過D原位到T原位和弦的手法,最后使全曲完滿的收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和聲織體也就是和聲的聲部組織,它是音響的載體,是和聲的空間形式,和聲音型是和聲織體的結構單位,豐富多彩。和聲節奏是和聲的時間形式,作為多聲部音樂的一種表現手段,和聲節奏具有長短、快慢、強弱等屬性和聲節奏服從于音樂的整體節奏。有意義的和聲進行可以和人的語言類比,和聲語匯是構成和聲語言的基本單位,和聲語匯常與音樂微觀結構的樂匯、樂節或動機相一致,具有音樂創造力的和聲語匯,在其和弦結構、根音關系、排列法、聲部進行、織體、節奏等方面,總是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并在整體結構中表現出風格上的統一性,個性化的和聲語匯的運用,對增強音樂感染力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同時,也是構成作曲家個人獨特風格的重要因素。多聲部音樂的終止都有相應的和聲構成,作曲家通過大量采用各種形式的終止、終止式的用法,進一步加深對和聲風格的詮釋和理解。大、小調和聲的調發展手段有離調、交替、轉調、換調等基本形式,這些手段互為補充,各自從不同的方面豐富并衍化著傳統的調性系統。離調使和聲語匯的調性內涵變得十分豐富,增強了和聲的表現力,并為十二平均律所有半音的自由運用提供了一種有效、統一的方法,促進了大小調、自然音體系向半音體系的演變。調性是和聲基本材料的組成部分,轉調是它的一種存在方式。作為一種和聲技法,轉調與音樂表現和整體結構密切相關。在舒伯特的這首鋼琴奏鳴曲中,和聲具有表現作用和音高組織作用。和聲的表現功能,一般是和聲豐富音響的作用和協同其他音樂手段共同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和聲作為一種音響,會由于和弦的結構原則、音高成分、排列法、織體形式、節奏的長短、與前后和弦的關系、音色的配置等因素的不同,在人們的聽覺中產生不同的感受。有和諧的、刺耳的、明亮的、暗淡的、清晰的、濁重的、豐滿的、單薄的,等等。舒伯特在本首鋼琴奏鳴曲中正是應用和聲的這種音響屬性來加強音樂的表現力。
參考文獻
[1] 高曉光,吳國翥編著.鋼琴藝術百科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2] 劉康華.歐洲調性體系的演變[J].音樂學習,1994(2)28-34.
作者簡介:李蔚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研究生畢業,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