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代表作的《六首無詞歌》(Op.30 No6.),創作于1834年,其中的第六首《威尼斯船歌》引入了一種令人愉快的寧靜,而在低音聲部保持著細致而優雅的搖擺運動1,是浪漫主義時期不可多得的作品。本文試圖從音樂構成的諸方面,包括:結構、織體、和聲、旋律動機分析展現作曲家細膩的音樂處理與豐富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音樂分析;門德爾松;無詞歌;威尼斯船歌;單二部曲式
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是西方古典音樂早期浪漫主義樂派的德國作曲家之一。門德爾松以其優美精致、令人舒適、有節制、旋律悠揚、毫無瑕疵的音樂風格出現在歐洲樂壇1。在門德爾松的所有作品中,無疑《無詞歌》是其中最富于其個人風格特色的作品。1833年,在游歷了意大利、法國、英格蘭和蘇格蘭之后,門德爾松來到了萊比錫,并擔任為其5年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就是在到任后的不久(1834年),門德爾松創作了《六首無詞歌》(Op.30),這也是其大型曲集《無詞歌》的第二集。從藝術風格與體裁上講,無詞歌是一種主調音樂風格的富裕的富于歌唱性的器樂小曲,是門德爾松專門創造的一類短小、抒情的鋼琴作品體裁2。以下所分析的作品《威尼斯船歌》是門德爾松在創作時就已經附加上標題的一首抒情作品3。
《威尼斯船歌》,為帶再現發展型單二部曲式結構,第二樂段的中段為發展中段,并且有引子與尾聲。全曲結構如下表所示:
部分 引子 第一樂段 中段:二段1句 連接句 再現:二段2句 尾聲
樂句 (V) A+A' B (IV) A' (I)
小節 1-6 7-14,15-21 22-30 31-36 37-43 44-55
調性 #f和聲小調 離調:#f-A-#C #f:IV #f和聲
小調 #f:補充
該作品引子部分以平穩寧靜的分解和弦呈現,并在此后通貫整首作品。在以弱的力度下,盡管引子部分的和聲背景是主持續,旋律以強的對比奏出#f和聲小調的第vii級與第ii級音,在主持續的背影下,又有屬和弦為經過和弦穿插其間,營造出屬準備的效果。引子第3-4小節出現的屬和弦長音,似船槳輕輕劃入水中蕩開的漣漪,又似作曲家欲言又止,在平靜的和聲背景中以弱-強的力度對比將安靜與動蕩融合統一。
第一部分為兩樂句守調平行樂段。第一樂句分可分為4+4的周期結構,和聲延續引子部分主持續的風格,以帶K46的半終止結束(V7-I-K46-V6);并以#f和聲小調主和弦音為旋律構架,在宏觀上,形成I-V的正格進行;第二樂句為平行樂句,同頭變尾,以完全終止結束在主音#f上,在和聲上保持一貫的主持續,只在樂句尾部運用K46-V7-I的終止式。
第二樂段第一樂句為發展中段,和聲織體保持一貫的分解樣式。材料素材來自于第一樂句的動機型節奏與旋律上升的走向,而從樂句的宏觀對比上,發展中段的整體旋律上升趨向與第一樂段樂句宏觀形態是一致的。發展中段在材料上不僅僅需要銜接發展第一樂段的材料,在情緒上則需要進一步的、有節制的對比。作曲家運用動機上行模進的辦法,在和聲織體與旋律宏觀走向不變的情況下,運用三次離調模進將樂曲推向高潮。
同時發展中段與再現部分之間有著一個6小節的連接樂句,從樂曲布局上看,連接的作用一方面是為再現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高潮之后的回落。作曲家以PP力度在高音區以顫音的方式呈現出主調屬音#C,長音持續2小節之后,以八分音符的音階級進下行過渡到再現部分。這一6小節的連接句的和聲與旋律集中體現出早期浪漫派求新的愿景:旋律以屬音準備出現,和聲以IV和弦組(即:下屬和弦組)的進行為準備。
最后,作者補充了一個16小節的尾聲:尾聲部分可分為4+4+4的三個小片段,以主持續為主的低音背景上,構建出V-I的和聲背景,旋律骨架以VII-I的小二度穩定導向的終止形式做出重復。最后以主和弦的下行分解結束。尾聲的主和弦下行分解結束,與引子部分屬和弦上行分解恰恰構成一個宏觀上的V-I的進行。這似乎是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整首短小作品呈現出宏觀統一、微觀對比的完整形式。
綜上分析,門德爾松《威尼斯船歌》體現其獨特的曲式構架與創作思路:
第一,作品在宏觀上體現出歐洲古典音樂寫作的共性原則,如上述引子部分V和弦上行呈現與尾聲部分I和弦下行結束,在宏觀上形成V-I的正格進行;又如兩個部分中樂句的骨干音走向的一致性等;
第二,該作品中對描寫寧靜、和諧的情緒所大量使用的主和弦靜止和聲(主持續)的形態完全符合其所要表達的內容,而通過運用離調等手法在有限的情緒起伏下表現出寧謐中的波動,從美學與技術的層面上說都是一個精致的作品;
第三,下屬和弦作為主題再現前的準備,對于當時的歐洲古典音樂創作來說完全是一種創新性的做法,為后世浪漫主義作曲家所效仿與大力發展。
總之,無論從創作技術、審美意蘊上講,該作代表了早期浪漫主義的音樂創作特征,以門德爾松鋼琴曲集《無詞歌》為代表的抒情性鋼琴小品所體現出的清新、自然、柔和、優美的特點也成為歐洲古典音樂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注腳。
參考文獻
[1]菲爾·G·古爾丁 著、斐邊 等 譯:《古典作曲家排行榜:古典音樂入門》,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73頁.
[2]王鳳岐 編:《簡明音樂小詞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年,第274頁.
[3] 錢亦平 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352頁.
作者簡介:易為(1986—),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碩士,現任教于四川藝術職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基本樂科、作曲技術理論與音樂分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