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擇古箏獨奏曲《春到湘江》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全面介紹了該曲目的創作背景,從多個方面將其與原作進行比對,包括曲式、演奏心得與技巧等,總結出移植這種特殊的創作形式對古箏藝術發展的深遠影響,并對其未來進行展望。筆者對其音樂形態、演奏特點、情緒把握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歸納出這種新型的演奏模式對傳統技法的傳承狀況,探討新型模式之下與其他作品的融合點,客觀評判其優劣勢。
【關鍵詞】《春到湘江》;古箏曲;演奏
當代古箏演奏者中最為著名的是王中山,其是第一個使用左手戴四個義甲演繹該曲目的人,其將彈輪、雙手輪指、雙手搖指、彈搖、走位多指搖等多種技法融入其中,加強了作品的整體表現力。在王中山的創作生涯中,其有一部分作品是改編創新的,其改編的笛子獨奏曲《春到湘江》尤為受歡迎,被廣泛流傳。在這一作品中,王中山充分運用古箏這一器樂來表現出曲目的意境,在其旋律音階、表現手法、演奏技巧方面都有所突破,給聽眾帶來新的享受。
一、《春到湘江》演奏技法分析
(一)相關技巧的應用
(1)搖指技巧
搖指技巧在《春到湘江》中運用地最為頻繁,其從引子開始便被運用。該作品中,引子用散板,各句的連接過程中使用長音遙指,從而確保分解和弦、琶音、刮奏等多方面都能夠運轉流暢。在部分樂段,其借助遙指技巧提升速度,使得速度翻倍,從而做到如笛子一樣順暢地演繹該曲目。
而事實上,在王中山的演奏生涯中,其對遙指技巧的運用令人嘆服,遠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傳統遙指技藝的傳承上。比如說,第6虛擬小結中,“#5”作為搖指“6”的裝飾音,此處所采用的技巧為勾搖,能盡可能地達到竹笛演奏的效果,從而使得作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風味。
可以說,勾搖技術是處理裝飾音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多指搖所產生的效果遠遠高于勾搖,能夠實現柱式和音效果。運用大指、食指、中指三個手指一起搖奏“5、1、3”三根弦,加之左手壓按而生的滑音,最終的效果非常驚人,婉轉而動聽,這是其他器樂所達不到的。
(2)快速指續
快速指續是針對密集音符而使用的,其能夠進行有序的安排。有序指的是相鄰之間的音在演奏指法上應不同,應符合古箏演奏的力學原理,手指可以更靈活自由,從而實現快速彈奏。該技巧大大提升了古箏這種樂器的表現力。在譜例內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上行還是下行,指法的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演繹作品而設定的,并沒有成為演奏的阻礙,相反更能夠展現出演奏者的水準。
(3)指法的巧妙組合
在《春到湘江》的古箏演奏曲中,其快板段第87小節有一套極特殊的指法組合,異常巧妙。通常,食指與大拇指能夠彈奏出小撮。但在此處,王中山卻沒有使用食指與大指,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中指與食指。倘若,演奏者不事先知道這一點,而是按照以往的辦法進行演奏,將難以進行下去。王中山在創作的過程中,始終圍繞著音樂的需要而進行,為了充分滿足音樂情緒的需要,而不斷創新,提升技術水平。在該作品的演奏過程中,不僅僅繼承了傳統的優秀技藝,還創新出很多新型技法,全面地提升了整個作品的表現力。
(二)合理彰顯各段落的演奏情緒
在開始部分,由引子介入,所使用的遙指應逐步加強力度,應遵循由弱漸強的原則。這樣做所展現的音樂情緒仿若:美好的清晨,湘江邊的漁民在晨曦中憧憬著美好,開始新的一天。整個湘江邊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隨著力度的不斷加強,其過度到“1”音上,最終收在低音“6”上。演奏第二虛擬小節的搖指低音“3”的時候,其力度應該減弱。與此同時,左手也會出現一個刮奏,不能操之過急,應待遙指語氣充分之后再進行。該處的刮奏為后續的第3小節的“3”作準備,而并非是為了第2小節搖指延長來進行補充的。這是很多演奏者所未能領悟的,刮奏提前為導致整個樂句不全。在第4小節的三連音部分,要掌握好左手的分解和弦的節奏與力度,應遵循“慢快慢、弱強弱”的原則。此處只有3拍,所以合理掌控節奏與力度。在第6小節這一部分時,要熟練運用勾搖技巧,既確保搖指“6”的順暢,也要做到中指在準確的節奏點處勾出“#5”,其力度方面應該逐漸增強,具備湖南花鼓戲的效果。在第8小節中,在進行搖指“1”的演奏過程中,逐漸轉到左手的琶音來進行補充,所以,即便是力度漸強,其“1”音也不可過強。若非如此,左手補充的效果就難以達到。在該曲目的演繹過程中,王中山平增了古箏這一器樂的特色,只有它才能做到流水般的演奏效果。所運用的刮奏,看似簡單,確實獨到設計的,力度、節奏都嚴格掌控,向聽眾展現出湘江時而平靜,時而洶涌,最后歸于平靜的音樂情緒。
在開始的引子中,刮奏之后開始進入行板,保持每分鐘52拍的速度進行。從樂譜來看,第1、2小節的行板是由左手就可以獨立進行的,而事實上,視覺效果卻不佳,演奏者的右手無事可做,顯得異常呆板。所以后半部的7個音可以用右手彈,這樣整個視覺效果比較好。除了肢體表現之外,力度表現也非常重要,,這兩拍中,一個是漸強,另一個是漸弱。除此之外,音色上也要加以控制。在靠岳山之處應明亮,中間部分應柔和。第3小節到第8小節主要為長搖。在此過程中,遙指要做到均勻,具有鮮明的強弱對比。在第8小節,該處的十六分音符節奏要求非常高,不能拖沓。左手部的分解和弦應始終位于中低音區,與搖指在中高音區呼應。這樣做的效果仿若船工號子一般,遠遠地回蕩,船槳拍打著水平,節奏感強,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二、結束語
《曲集》中一共收錄了王中山十部作品,其內有簡譜與五線譜,便于學習者使用。相關的樂曲介紹能夠使得學習者深入了解作品的表達意境。比如《春到湘江》這一古箏曲目,其將器樂的優勢充分發揮,演奏技巧相互融合,進行創新,全面展示了湘江意境。所以,傳統器樂下的古箏藝術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開放和創新,融合和提升演奏技巧。但在此過程中,應深入研究,尋找古箏藝術與其他藝術的交叉點,提煉出有益的元素,并且讓這些元素為古箏藝術的發展服務,成為古箏藝術新的特色之一。只有不斷地借鑒與總結,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古箏藝術,推出更多的像《春到湘江》一樣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 林怡.讀譜法在古箏專業教學中的應用與意義[J].藝術教育,2015(07).
[2] 阿茹晗.搖指在古箏演奏中的應用[J].品牌,2014(12).
作者簡介:馬語燕,女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古箏專業,研究方向 :古箏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