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吾麗·達列力汗
【摘要】我國的雙語教學包括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學校使用漢語和本民族語言進行教學。雙語教學是民族教育的一部分,發展雙語教學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試圖討論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
【關鍵詞】提高 ?少數民族地區 ?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01-02
我國雙語教學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內涵與國外的雙語教學有所不同,包括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使用漢語和民族語言進行教學,旨在使少數民族同時學好祖國的主流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我國大陸地區民族語言教學主要是針對那些使用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
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對于促進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使少數民族雙語教學有了保障。雖然我國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本文試圖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討論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
一、建立適宜的雙語教學評價體系
雙語教學評價是少數民族地區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其必要性體現在四個方面:其一,端正雙語教學的方向。有了明確的教學評價標準,雙語教學就能圍繞這種評價標準進行。其二,發現雙語教學的有關問題。通過雙語教學評價,教學管理部門和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每一個教學環節出現的漏洞,找出問題的成因,從而進行調整和改進。其三,檢驗教學效果。雙語教學的目標、任務,學生的多元文化水平等都是通過雙語教學評價加以驗證。其四,調控雙語教學進程。它是雙語教學評價多種功能和作用的綜合表現,具體表現為對教學方向、目標的調整,教學速度、節奏的改變等。
雙語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有很多不同,在開始階段更是困難重重,采用和傳統課程一樣的評價手段顯然不妥。雙語教學評價是對其質和量作出判斷,有效的評價切忌外在的、機械的評價,要求激發師生在評價中的創造性,注重師生的自我內在性評價。
我國的雙語教學評價主體單一,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逐步轉向多元主體評價。評價參與主體應包括雙語教學的實施者、接受者、支持者。在雙語教學評價體系指標中,必須突出上述主體的話語權。雙語教師可以對自身的專業能力、授課技巧和藝術與授課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自我評價;學生能通過自我評價分析,發現學習成效與不足,有效地調控學習過程,促進自己不斷發展。每個評價主體都能客觀地提出真知灼見,從而能更加體現評價體系的公正性。
雙語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其評價方法的多樣性。要充分發揮多種評價方法的優勢,使評價過程和結果趨于合理,要將內部人員評價與外部人員評價相結合。也就是將學校的行政評價、督導部門和專家小組的評價與社會對雙語教學的認可度結合起來。
建立一套完善的雙語教學評價體系,要區級、地區級和縣級教育主管部門三方合作,共同發展完善雙語教學的各項制度。
二、完善雙語教師培養機制
雙語師資隊伍建設,是確保雙語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其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雙語教學能否順利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的數量與質量。雙語教師的受教育程度、語言水平、教學能力、教學策略等等都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學業的成敗,高質量的雙語教學取決于高質量的雙語教師。
師資隊伍建設必須規范化和制度化,這些制度包括資格準入制度、人才儲備制度、培訓提升制度、考核淘汰制度、保障支撐制度五個主要方面。
資格準入制度既要嚴格規范,又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可操作性,就是要把好雙語師資的入口關。資格準入制度的具體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雙語師資的學歷標準、雙語師資的師德標準、雙語師資的跨文化標準、雙語師資的教學能力及雙語師資的教育能力。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的教師有些欠缺雙語教學能力欠缺,有些缺乏教育相關知識。因此,要提高雙語教師的準入標準,建立合理的的崗前培訓機制。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發展迅速,導致雙語師資嚴重匱乏。同時,隊伍良莠不齊的現狀令人擔憂。為了解決師資匱乏和儲備不足的難題,我國民族地區可以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予以解決,主要解決途徑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開設雙語師資專業;加強師資梯隊建設;建立校際師資共享。
培訓提升制度,旨在端正雙語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提高他們專業課程教學能力的制度。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師資的培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對雙語教師進行教學理念培訓;二,對雙語教師進行職業道德培訓;三,對雙語教師進行語言能力培訓。培養更多的雙語教師,并提高現有雙語教師從事專業課程教學的能力,是雙語教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因為在教與學的矛盾對立統一體中,教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也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理由。在有一定人才儲備的情況下,要建立雙語教師的強化培訓機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較低成本的輪番集訓;二,建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師培訓基地;三,加強集體備課制度;四,通過雙語教學研討會培訓教師。
時代的發展要求人們與時俱進,特別是教師更是如此。資格準入制度不是一種高枕無憂的保險制度,而應成為一種動態的選拔機制,即通過定期的雙語教學業績考核,重新對雙語教師資質的再度認可,并引入淘汰機制,從而促使雙語教師不斷進取,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既然對雙語教師的資質標準有如此高的要求,那么就必須有一定的利益誘因存在,促使專業和語言都優秀的教師樂于從事雙語教學,并能從制度層面保障其利益,因此必須建立和完善雙語教師利益保障和支撐制度,以確保雙語師資隊伍的穩定。制度不但要完善,而且更要具備操作性,對實際教學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特別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保障和支持是制度的核心和基礎。
三、豐富雙語教學形式和方法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多是反復枯燥訓練,缺少趣味性,學生的語言學習是輸入式的被動學習。這就要求對現階段我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施改革,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第一,制作電子教案和其他多媒體課件,盡可能地將漢語文字和圖形對照。制作良好的電子課件比板書更清晰,不同顏色、字體的使用使教案結構更明了;教師節約了板書時間,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進行講解,提高了單位時間的信息輸出量;學生同時獲得視覺和聽覺的刺激,對信息的捕捉能力明顯提高,等等。
第二,采用分組學習法及項目學習法。分組學習法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實施教學,采用這種方法除了使學生學到知識外,還鍛煉了學生的自我表述能力、溝通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等。項目教學法是給予每個學生或每組學生一個專題,經過準備,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方案,最終在全班介紹項目報告。
第三,重視自主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它體現在學習課前和課后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去配合課堂學習。和少數民族語言教材相比,漢語原版教材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加之是用漢語授課,教師要想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大信息量的教學,授課時就要側重闡述該課程的要點和難點,具體的細節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與實踐。
四、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是雙語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有力支持,也能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
我國少數民族地區語言環境以少數民族語言為主,家庭中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交流溝通,因此,學生擁有一個母語環境,這對學生學習漢語非常不利,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漢語言的環境。少數民族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交替使用漢語和母語,這有利于他們對雙語的學習。
假期會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連續性,這就需要家庭為其提供一個相應的語言環境。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家長進行勸導,讓家長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為孩子創造漢語環境,鼓勵學生在家里用漢語進行交流,,提升雙語教學的質量。
我國雙語教學包括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學校使用漢語和民族語言進行教學,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雖然我國民族語言的雙語教學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其發展仍然滯后。為了提高我過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水平,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建立適宜的雙語教學評價體系、完善雙語教師培養機制、豐富雙語教學形式和方法,以及創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
參考文獻:
[1]黃崇玲.雙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2]黃安余.雙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孫瑞莉.新疆學前雙語教學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4]王洪玉.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歷史及發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