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題教學能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更具針對性、實效性、科學性,極大發揮思政教育功能;能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專題教學的重要步驟是設置專題,設置專題不能隨心所欲,而要依據大綱的規定,以教材為原本,注重學術研究,遵循連貫性與完整性的原則。專題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遵循“變中求穩”的原則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在教學中綜合使用多種啟發式教學方式或模式,并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形成特色實踐專題教學。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專題教學 ?實踐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浙江理工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改研究項目成果(課題號:jgel201441)浙江理工大學“翻轉課堂”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37-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一門重要課程,是每一位大學生的必修課。“綱要”課的教學內容多,教材分上、中、下三篇,共十章,全書29萬字,主要教授1840年以來170多年的歷史。然而,“綱要”課程的學時較少,只有32個學時(包括2個實踐課學時)。顯然,在“綱要”課教學中存在“內容多與學時少”的矛盾。專題教學法可緩解這一矛盾,所以將專題教學法運用到“綱要”課教學當中成了必要且重要的事情。所謂的專題教學法,就是打破傳統的按照教材的章節體系依序授課的方式,根據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課程內容的內在思想和邏輯關系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整合,形成既先后連接又相對獨立的系列專題,并圍繞著專題確定教學方案,相對集中深入地進行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1]近年來,筆者將專題教學法運用到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綱要”課專題教學的必要性和意義
(一)實施專題教學能夠使“綱要”課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綱要”課程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教學中教師往往四面出擊,但不一定各個擊破。或者說,是只照顧了面,而忽略了點。事實證明,這樣做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也很泛泛,而且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很難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實施專題教學則既可以體現教學基本要求的精神,同時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可與其他學科的相關內容互相滲透,互取所需;也可與地方教材內容相互滲透,彰顯地方特色;還可以結合“毛概”、“思修”等思想政治課中的相關問題、難點以及學生思想中的疑點與困惑,進行科學合理設置和大膽求實剪裁。和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相比,專題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能更好地實現“綱要”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實施專題教學能夠使“綱要”課更具科學性,更加符合教學規律
“綱要”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黨史、黨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等問題,這些內容在“毛概”課程中也有體現。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教學中如何科學地處理“綱要”與“毛概”課中的相同與相似的內容。如果按照原有的教學模式,就會對兩門課程中重合的部分進行講解,這樣不僅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亦會給一線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而專題教學則可以很好地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如前文所述,它是通過設立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內容(這些內容是經過精心選擇與編排的,避免了重復現象),深入探究某一個問題或某幾個問題,引領學生從歷史走向現代。所以說,專題教學的“問題”意識突出,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一個專題的設立為解決某一或某幾個問題提供了便利。這樣做既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同時也更具有開放性,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可有所拓展和挖掘。這就使 “綱要”課更具科學性,更符合教學規律。
(三)實施專題教學可以更好地發揮“綱要”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嚴格地說,“綱要”課不是歷史課,而是思想政治課,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誠然,“綱要”教材的內容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教師依教材上課也能發揮“綱要”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成效甚微。與歷史專業教材不一樣,“綱要”課教材兩到三年就修訂一次,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時政內容、新的研究成果、實際需要內容被補充到教材中,舊的觀點和內容則被剔除。這充分體現了“綱要”課的時代性與思政性。但是在準備修訂或修訂教材時期,教師和學生使用的都是舊教材,接收的也是舊觀點,這就未能緊跟時代的節奏,其思政性也相應減弱。專題教學則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體現了“綱要”課的時代性與思政政性,并更好地發揮政治教育的功能。在設置專題設置時,把過于繁縟的歷史過程去粗取精,將黨和國家的新政策、反映時代精神的內容、大學生所關心的問題等與教材進行有效融合。在此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有效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其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綱要”課專題設置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設置專題要依據大綱的規定,以教材為原本
專題設置是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這包括教材的本身,也包括其他相關教材的內容,亦包括教材之外的其他內容。專題的時空跨度較大,這與“綱要”課特點一致,但其在容量和內容方面與教材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專題的設置不能刻意迎合學生,隨意而行,而要根據大綱的規定而行,不能脫離之;要以教材為原本,不能游離之。因此,設置專題要符合“綱要”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即“主要是要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內在的規律,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2]無論是設置專題還是展開教學都要圍繞此目標和要求進行。除此之外,專題規定的重點、難點、基本觀點要符合大綱和教材規定的重點、難點、基本觀點,但可以靈活處理,不要一味迎合之。
(二)設置專題要遵循連貫性與完整性的原則
“綱要”課教材是連貫且完整的,專題也要連貫且完整,這既是專題教學的一般要求,也是專題設置必須遵循的原則。一般而言,一個專題就是一個大問題,這一大問題是對教材重新編排而生成的。因此,專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不能以其的獨立性來抹煞其的連貫性和完整性。通過前文可知,“綱要”課是從歷史教育的角度出發承載思政教育的功能,而歷史時間和內容都是連貫且完整的,所以專題也要體現時間和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要確保各個專題在連貫、完整的理論體系之內。此外,還必須“正確處理專題與專題之間,及知識點、線、面之間的相互關系” [3]。如果破壞專題歷史主題、時間、內容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則“綱要”教學則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不能完成教學目標。
(三) 設置專題要注重學術研究
專題教學與學術研究是相互促進的。設置專題是專題教學的重要一步,因此設置專題會促進相關的學術研究發展,而相關學術研究也會有利于專題的設置,甚至促進專題教學,二者緊密聯系,所以設置專題要注重學術研究。在設置專題的過程中,“吃透”教材是第一步,這就須對教材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深入了解,做到成竹在胸,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會發現許多新問題。這些為相關問題研究提供了條件,也就是所謂的促進學術研究發展。而相關科研成果的出現,深化了對專題中的問題認識,而且也可以將這些成果注入專題中,豐富專題的內容,加強專題的學術性,這就是所謂的科研促進專題設置。在這兩個過程中,專題設置者也是學術研究者,具有雙重身份,他們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認識、分析、歸納、總結、科研等能力,使專題更具科學性,為專題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三、“綱要”課專題教學的實踐
(一)合理地設置專題
筆者借鑒兄弟院校的做法,汲取了本學院教師的經驗,結合本校本科大一學生歷史知識掌握的狀況,依據“兩個了解”(了解國情、了解國史)和掌握“三個必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必然;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必然;中國人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必然)的教育要求,遵循專題設置原則,設置了七個專題。這些專題是: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反侵略反壓迫斗爭與對國家出路的探索;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浙江革命與社會建設。從中可以看出,專題是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以教材為原本進行設置的。除此之外,大學生所關心的問題、黨史、地方史等也融進了專題中。
但是,專題也不是固化不變的,而是遵循“變中求穩”的原則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但變化幅度不大。這些實際變化的情況大致有這些:一是學生的數量和質量變化;二是學生關注的問題及其要求變化;三是教學硬件和軟件的變化;四是專題教學教師的變化及學校要求;五是時代的變化;六是其他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對專題進行修訂,對專題教學情況進行總結,還要對學生情況、時代內容、學術前沿等進行了解。
(二)合理地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模式
專題教學不僅僅是設置專題的教學,設置專題及講解專題只是其中的重要步驟。在專題教學當中,應當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或模式。互動式教學法是常用且有效的教學方式,筆者采用這種方法進行專題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筆者在教授“浙江革命與社會建設”這一專題時,會讓學生講自己家鄉發生的革命,這種互動式的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將黨史、地方史、紅色文化等融進專題課堂教學。研討式教學法也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一般來講,研討式教學的對象需具備相應的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因此該教學法最適合文科類學生。[4]在教授“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歷程”這一專題的“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部分時,筆者設置了名為“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的研討題目,要求學生圍繞該題目進行課前準備,為他們提供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教師講解“正面抗戰和敵后抗戰的過程”,然后組織學生圍繞著“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這一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經過討論后,各個小組派代表上講臺講解,沒有上臺的同學可以補充內容。在這一過程中,筆者給予適當的引導,并幫助學生解答了疑難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增加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歸納、分析、演講、辯論等方面的能力,啟迪了學生的心智,優化了課堂教學。
此外,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也被運用到了專題教學當中。筆者制作多媒體課件,實現文字、數據、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的交互傳遞,并通過一體化設計、交互式實現,將專題相關內容更為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教學模式,筆者將其試用到專題教學當中(一個班級試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在三個專題中設置了四個知識點,具體是:罪惡的軍事侵略;洋務事業的興辦;封建帝制的覆滅;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筆者對四個知識點的內容進行了錄播,配以選擇題和問答題,并將這些制作好的視頻和題目放到網站上。學生課前預習,可以看視頻講座、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還能在網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筆者則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他們的需要,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專題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
專題課堂教學離不開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綱要”課專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根據實際形成特色實踐專題教學。無論是“綱要”教材還是筆者設置的專題都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因此筆者進行了實踐專題教學(紅色文化專題)來配合課堂專題教學。
近年來,筆者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既定目標,根據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理念,依照學科專業、優勢特長、興趣愛好等,和“綱要”教研部的教師共同設計出了紅色文化實踐教學主題。這些主題是:“領略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功績”、“感悟紅色精神”、“中國紅色革命調研”、“我黨榜樣文化研究”、“抗日戰爭勝利紀念專題調查”。此外,筆者所在的教研部采取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形式。其一,讓學生走出去。學生通過多方調研,切身體會感悟紅色精神以及新中國的輝煌成就。鼓勵學生團隊合作進行學習調研,形成讀書報告、論文、調研報告等成果。其二,讓教師走出去。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內外的思想政治理論培訓學習,參加學術研討會,參觀考察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文化遺跡及紅色旅游地,到同行院校交流觀摩,并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全過程。其三,請進來。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進校作報告、開講座,加強對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專題教學離不開教學基地。學院于2014年12月11日在龍泉市住龍鎮建立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學院師生通過考察紅色文化遺址,參與村委會具體工作,走訪產業基地等多種方式,圍繞紅色文化、社會治理、生態文明等主題進行深入調研,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融入到實踐專題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齊慧敏、許曉平.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學法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2,(23).
[2]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范連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專題教學探析[J].海峽教育研究,2013,(1).
[4]渠長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語境下的紅色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工商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賴繼年,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