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針對我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面臨的技術更新太快、理論滯后技術、學習硬件限制、課程與教師邊緣化、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提出應以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結合實踐的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現(xiàn)狀 ?探索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19-01
1984年,鄧小平同志曾說:“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十年后,《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出臺,我國中小學生計算機普及教育從此拉開序幕。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決議將信息技術教育取代計算機教育,并決定用5-10年的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fā)展跨入新篇章。
從八十年代初的計算機學科基礎教學,到九十年代初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再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的網絡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小學教學中扮演的角色也逐漸發(fā)生變化。政策強有力的支持使信息技術課程在我國中小學教學中掀起了一股浪潮,但在這股熱浪下,很多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這一點在高中的信息技術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
從教材出發(fā),信息技術更新太快,教材以及教師教學更新速度遠比不上信息技術更換的速度。目前山西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兩種,信息技術基礎屬于必修課,多媒體、網絡技術、數據管理技術、人工智能學習為選修課部分,而教材是經過教育局以及學校慎重的選擇確定下來的,幾年之內可能都不會更換。但對計算機本身而言,其更換速度之驚人,難以想象。僅以windows XP系統(tǒng)為例,微軟于2000年開始研發(fā)windows XP系統(tǒng),2001年即推出了專業(yè)版和家庭版兩個版本,從2002年到2005年,微軟連續(xù)更新了3個版本,2007年發(fā)布Vista系統(tǒng),并提出停止發(fā)售XP系統(tǒng)的計劃。2009年微軟推出Windows 7,開始代替Window XP,XP 系統(tǒng)于2014年正式退役。但是在XP系統(tǒng)退休一年后,我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用戶還在使用XP系統(tǒng),而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就是換新電腦。教材,作為一種理論的東西,本身就具有滯后性,而教師大多根據教材教學,幾年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用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對學校而言,學校電腦等硬件設施有限,學生無法進行實踐操作。信息技術教學本身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對電腦進行實際操作,但電腦作為學校的重要財產,機房一般不對學生免費開放,學生在有限的幾十分鐘內進行電腦操作,所學知識有限,并且很難進行實踐練習。
而信息技術教學課程邊緣化也是目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遭遇的重要問題。首先是課程邊緣化,雖然教育政策上大力支持信息技術教學,但是在高考體制的影響下,語數外理化生等高考科目以外的課程都會被邊緣化,而老師也往往不會受重視。對學生家長而言,能不能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家長的關注度并不是很高,很多時候,家長還會擔心孩子學會電腦后養(yǎng)成迷戀網游或者早戀的不良習慣,往往從一開始就對計算機網絡教學心存偏見。
從學生自身而言,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也參差不齊,這也不利于信息技術教學的展開。各地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以及課程的選擇都不相同,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信息技術教學的銜接也必然不同。受家庭條件的影響,學生接受電腦等信息技術的能力也不同,這必然導致信息技術教學難以展開。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總結出了幾點可行經驗:
首先,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情況,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任何一種教育形式,其目的都是為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并縮短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素質教育的精髓則是面向全體學生。目前高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參差不齊,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無法適應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這就需要針對學生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第一是進行分層備課,教師應更具學生的心理特征、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性格特點等特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并適度備課2-3個教案,提高個別學生的參與度。第二是進行分層上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目標兼顧、講授內容兼顧。教師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并通過先進帶后進、鼓勵后進等手段來實現(xiàn)縮小差距,提高教學水平的目的。第三是進行分層作業(yè)布置,精心設計不同的課后練習,使得學生分層遞進,并進行分層輔導,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其次,針對信息技術更新過快的問題,建議從教學目的入手,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目前高中畢業(yè)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三方面:50%-70%的學生會鍵盤錄入,學過word;30%的學生會上網,但大多用于聊QQ,有個別學生迷戀網絡游戲;10%的學生會收發(fā)郵件。信息技術課程本身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而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之快,僅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無法跟上它更新?lián)Q代的速度,更別提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為我所用了。因此,關于高中信息技術相關課程的設置,筆者建議以操作性應用為主,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增加部分學生能夠用到并能為學生所用的應用性技能學習,提倡“用中學”,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再次,針對學校硬件設備有限,學生無法進行實踐訓練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決。一是加大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投入,向學生免費或部分收費開放機房計算機設備。二是以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分為若干個小任務,通過任務教學的模式來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并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還應遵循“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結合實踐”原則。首先教師應轉變觀念,從“師道尊嚴”的觀念里脫離出來,引導學生主動自主學習,并預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其次,學生應培養(yǎng)主體意識,培養(yǎng)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并努力端正學習態(tài)度,在實踐中探索和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自己獲取信息的能力。而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想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信息技術的教學去解決,或者通過網絡教學尋求解決方法,從而實現(xiàn)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佑鎂.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2(2)
[2]周旭.分層教學法在信息教學中的應用[J].農業(yè)網絡信息.2012(10)
[3]周紅益.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育中的應用[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1(08)
作者簡介:
門秀麗,女,漢族,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人,本科,信息技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