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莉文
【摘 要】美術教學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重要載體。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目標,注重讓學生學會動腦、學會動手,學會合作,是實現新課程改革的有效舉措。如何讓小學美術課在探究中更加充滿生機,是擺在廣大美術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美術教學;練習探究;實踐探究;交流探究;動手動腦;合作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通過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一、在嘗試練習中探究,學會動腦
在上美術技法訓練課時,以往的教學習慣,教師總是利用大量范圖展示技法,預防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總是“直接”解答,把一切交待得非常具體,惟恐學生“犯錯誤”,指望學生能夠掌握技法,創作出完整的作品。在教師的嚴格要求和提供的各種直觀范圖、演示活動的作用下,學生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不容置疑,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能夠獲得情趣和思維的激活,只能被動、機械地完成一項任務而已。
在具體的小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遵循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學為本,讓兒童充分自主地學習”新理念,改變了以往教師包辦代替的教學方法,引入嘗試教學法;不是將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先試一試、練一練;不是教師先講,而是學生先學。讓學生在嘗試練習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學會動腦思考,主動嘗試探究,獲得知識經驗。整個嘗試過程以學生活動為主,我只在適當的時候給予“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如《中國畫》教學,我先讓學生觀察范畫,在觀察中思考筆法和墨法,以及作畫的先后順序,然后讓學生嘗試,使學生在反復的嘗試練習中感受墨的濃淡和用筆的輕重緩急。學生練習后,我再針對難點進行示范與點撥。先放后教,這樣組織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在操作實踐中探究,學會動手
以往的手工課教學,教師都是按照制作的步驟一步一步地講解、分析、演示給學生,然后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制作出作品。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往往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而學生則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動腦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更不利于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一般說來,知識只有運用于實踐,才能得到升華,形成能力。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實踐過程中,強化動腦和動手的能力;不僅要善于研究和探索,又要勇于實踐;不僅要有知識創新,還要有技術創新和方法創新。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我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相信學生,確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去探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操作實踐,并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去探索。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動手操作,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不自覺”為“自覺”,讓課堂教學氛圍更生動,更加充滿生機。
三、在查閱交流中探究,學會合作
一般說來,小學生知識經驗少,活動空間有限。傳統的教學總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把學生當成“容器”,知識都是通過“灌”的形式傳入到學生的大腦中,長此下去,就會使學生產生了惰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教育學認為,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習的過程。筆者認為,課堂是一種有組織的集體學習形式,在組織美術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揮這個集體的作用,預留足夠時間,讓學生有充足的查閱交流時間,并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查找資料獲得新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通過查找資料和合作交流,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又掌握了多方面的信息資料,互相取長補短,從中受益,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自由的發展。
總之,多年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小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目的,是經歷探究過程獲取知識,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從而形成探究意識、培養探究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筆者以為,小學學習是一個人終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小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對他們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極其重要,隨著美術教育的發展,美術教育的內容不斷豐富和擴展,使得美術教育的內容具有一種多樣性的組合,使美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變得更加充實,而且提供的視覺樣式更加豐富。通過這些,學生可以體驗到更多的文化情趣,滿足自己的認知和情感上的需要,從而充實自己的心靈。總之,在今后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將進一步以“服務于全體學生”為根本,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目標,堅持以研究改善實踐,以反思完善實踐,努力培養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方面有一個較大突破。
參考文獻:
[1]石大明.創設高效課堂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學習(上),2011年07期
[2]黃靈群.探究——讓美術課堂充滿生機[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