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娟
新課改理念下,現階段的教學越來越關注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科學精神的培養。由此,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課改指導思想下,結合建構主義思想,小學科學教學應該基于學生認知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與個性特點,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教學目標,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與手段,引導學生發現小學科學課程的“美”。小學科學課堂可以運用活動、詩歌、繪畫、謎語等內容與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思考、分析與探究,提升科學素養與技能。
一、引入活動元素,感悟探究之美
小學科學課堂的主要目標是啟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基于此,小學科學應該實施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引入活動元素,引導學生自主分析、互助設計與科學探究,使學生在活動中思考、交流、互助合作,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動手能力。如,《電產生磁》課程內容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電產生磁的實驗證明”活動。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將指南針放在閉合的電路回路附近,發現開關閉合后,指南針偏轉,并且電流越大,偏轉越強,表明磁性越強,得出“電流可以產生磁性”的結論。通過拓展延伸,分析出運用線圈和指南針可以檢測電路是否有電流。結合電與磁的相關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活動掌握電產生磁的原理,由實驗過程強化實踐能力,由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總結與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
二、引入詩歌元素,欣賞詩情之美
詩情畫意似乎是文學類學科的表達用語,其實不然,它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的運用也可以極為巧妙與有效。隨著新課改理念的逐步深入,多學科綜合是教學的主流方向,將詩歌元素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中,打造詩意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如,《月相》教學,教師引入“月有陰晴圓缺”,學生自發地回顧起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或嬉戲、或調侃。之后,教師提問:“你們看見過月亮有哪些圓缺的模樣?”之后,學生想到滿月、月牙兒、半月等,教師同時引入相對應的詩歌,并結合科學內容,講述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將詩歌引入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引入繪畫元素,強化畫意之美
小學階段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挖掘學生潛力,奠定學習與能力基礎,可以引入繪畫的意境美,以繪畫線條的流暢、鮮明對比的色彩、不拘一格的造型吸引學生,集中學生注意力,刺激學生情感。如,《花的構造》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上黑板畫出平時見到的花、美術課程學習到的花以及自己想象的花。之后,教師將學生的“作品”與書中花的構造(雌蕊、雄蕊、花瓣、萼片)相對比,說明學生畫出的是花的哪部分,以及缺少哪部分。再結合視頻資料,將有標示的花的精細結構展現出來,與學生分享、討論。又如,《月相》課程的教學,也可以由學生繪畫出頭腦中的月亮,并將月相變化與時間變化相聯系,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一個月月相的變化過程。通過引入繪畫元素,有效引導學生感悟畫意之美,激發學生形象思維、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想象、聯想、拓展與延伸。
四、引入謎語元素,提升語言之美
語言是師生溝通的橋梁,也是教學必須使用的方式。語言多種多樣,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能夠激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新與交流。引入謎語、歇后語等有趣的語言,能夠吸引學生興趣,鼓勵學生感悟到科學課堂的靈動美、趣味美。如《從兩棲動物到爬行動物》一課的教學,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引入了謎語元素,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與靈動性。教師闡述“‘大眼睛,寬嘴巴,白肚皮,綠衣裳,唱起歌來呱呱呱,專吃害蟲保莊稼這是哪種動物?”“‘能走路,會游泳,風吹忙縮頭,雨打便收尾。身穿鐵甲衣,是個膽小鬼這又是什么動物呢?”借助謎語,說出某些動物的特征、習性,引導學生思考、交流、互動與分析,在知道答案后學生恍然大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動物的特征、生活習慣,也提升了對小學科學的學習興趣。
另外,還可以結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點、能力差異,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展開多媒體輔助教學策略,引入“聲音、圖像與畫面”,引導學生感悟“動態之美”,增加學生科學知識儲備,提升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素養。
總的來說,小學科學教學應該基于新課改理念中的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借助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展現科學知識的美,鼓勵學生思考、交流、探究與總結。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構建完善、和諧的課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