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柏
摘 要:對物理課程標準的優化和改進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眾所周知,合理的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能讓學生從課本學習中走出來,同時使教師將關注重心放在對學生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上,幫助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積極探索的好奇心。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學習;特點
一、物理新課程標準的特點
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就必須準確理解新課程標準中對物理課程提出的新要求及教學方式的新特點。把課程標準中發生變化的部分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利用原有的教學經驗對新內容、新思想進行拓展,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新課標的基礎。
1.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前沿部分中,明確指出物理是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內容共同組成,實驗是學生認識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基礎。物理學習的意義在于理論跟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實驗來帶動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此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以及學生舉一反三思考能力的培養。需要注意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會讓物理課堂的操作性更強,同時也會讓學生對初中物理的學習內容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這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養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學中心的轉移和改革,使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物理實踐的內容上。
2.強調科學想象與科學推理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轉變也是物理課程標準當中重點強調的內容。在以往的初中物理學習中,學生因為缺乏對相關知識的理性記憶和科學記憶而導致物理學習效率不高、成績不理想,進而失去學習物理的興趣。新的課程標準下,充分強調了想象和推理在物理學習中發揮的作用,形成了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新學習方式,想象與推理的結合讓學習方法變得靈活,也讓課程標準更加彈性化,這使得枯燥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茖W的想象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讓他們養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思想上的創新。
3.樹立學生本位的觀念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中的中心環節。然而,在傳統的初中物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取而代之以教師為主體的口述式授課模式。這種授課方式以教師的授課思路為出發點,將課程內容依附在既定的教學目標上,而忽視了對學生課堂反饋內容的參考,導致學生本位觀念的進一步淡薄。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改變了這一現狀,通過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多做物理實驗、參與物理討論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以生活中的物理為主要學習內容的物理課程也給了學生更多發現物理、學習物理、探索物理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在課上及課下展示自己發現和學到的內容,進而提升他們的物理學習興趣。
二、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的創新之處
想深入研究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就必須將其與原有的教學方案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不同之處,并將其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找出其在物理課堂上的具體應用。
1.新的物理教學內容
對尚未接觸過物理知識的初中生來說,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及相關事物是其學習物理的第一步。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將生活中的物理定位為學習的基礎,使物理逐步從課本化、專業化向知識化、生活化方向轉變。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并由此引出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以此取代原有相對僵化的授課模式,讓物理課堂更加輕松活潑。
換言之,新的物理課程標準改變了原有的授課內容,將相對復雜、難以理解的物理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以此實現了物理知識學習的循序漸進和深入淺出。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在內容上的應用,讓教師與學生都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物理,以此實現了物理知識的拓展。
2.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在學習方式的轉變中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初中物理學習內容的轉變促進了其學習方式的變化,新的物理課程標準則在學習方式變化的過程中有了可以參考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支持。傳統的學習方式強調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傳承記憶,而新課程標準則以其實踐性強的特點將物理的學習方式從書本轉移向實驗,讓學生在實際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新形勢下的學習方式并非單純的理論或實踐學習,而是多種學習方式的任意組合與選擇,學生可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學習當中,以方法的最優化來促進學習效率的最大化。
3.新的評價體系
在新的物理課程標準下,物理學習的意義開始從考試分數向學習能力轉變,而這也促進了初中物理學習新評價體系的建立。在新評價體系的指導下,學習的過程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和教師所重視,學習的結果則被適當忽略,這促進了教學價值的轉移,使學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培養成為教學重點,并以此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教師和學生必須深入學習和研究初中物理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將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發生的變化與實際教學結合起來,以此實現物理課程的順利開展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尹皎.國內兩套初中物理教材比較分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