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瑞濤
摘 要:初中英語課程教學模式落后,教學的實效性不高,這是當前困擾初中英語教學工作者的一個大難題。立足傳統課堂教學實際,開展英語課程教學的多樣化分析活動,是當前初中英語教學工作者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立足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現狀,以“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宗旨,對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多樣化途徑進行分析,以供相關教學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教學手段;課程教學;學習資源;教學質量
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是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方針,是廣大初中英語教師的教育指南。只有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增強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實效性,充分發揮英語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的作用。鑒于此,新時期下的初中英語教師應從課程教學模式入手,開展多樣化教學,大力推進課程教學改革,以適應時代的變化,讓英語課程永葆生命力。
一、初中英語的教學現狀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學習方法上不勇于創新,習慣沿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在英語學習方面,缺乏有效的記憶法,不少學生每天早晚都拿著英語課本,盲目地進行重點課背誦,即使短時間內記住了老師規定的背誦內容,但是時間稍長就忘記了,
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受到阻礙和影響。其次,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教授上依舊是著重“知識重點”的灌輸和題目的強化訓練,忽略了英語與生活實際的融合,英語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嚴重脫節,這給英語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一落千丈。除此以外,伴隨著初中生源的不斷擴大,學生素質良莠不齊,能力知識基礎不一,在開展英語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難以兼顧到每一位同學,使得基礎差的同學難以接受,學習興趣下降;知識底蘊好的學生則覺得知識內容過于簡單,不愿意花費時間進一步學習,這給實際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二、實現初中英語教學多樣化的有效途徑
1.多方面優化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向“主動式”學習
轉變
實施英語教學多樣化的實踐過程中,其重要前提之一就是進行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脫離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禁錮,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教師本身則扮演好學習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充分發揮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
用。一方面,教師應該對課堂進行靈活性變通,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地位,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從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出發,堅持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以確保全部學生都能夠融入教學活動中來,提高英語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和生命力,使學生從接受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2.多渠道構建英語學習環境,為多樣化學習方式創造客觀條件
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活動的最基本形式,是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內容的主渠道,教師要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準確把握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展示教學內容,為學生多渠道構建英語學習環境,才能讓他們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接受知識。
如,學習 “Get Ready for Jobs”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創設角色情境,情境內容可以是教師所給出的關于職業的話題,讓學生以二人小組的形式扮演,讓學生通過角色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教師所創設的角色情境中能根據話題進行情境會話,學會與
他人交流,掌握successful,grow up,busy,free,butterfly,up to,attention,
completely,freeze,fair...等重點詞匯,引發學生對未來職業的思考,鼓勵學生思考未來,樹立遠大的理想,并為將來的理想或目標而奮斗,從而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情感,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
3.多緯度豐富學習資源,為實施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補充營養
現代教學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給傳統初中英語課堂
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不僅為課堂教學創造了圖文并茂、聲色俱佳、動靜皆宜、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還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充滿著生機與活力。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很好地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教師大多利用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播放從互聯網上下載的教學課件,并沒有加上自己的想法或創意,久而久之,學生感到沉悶、單一,從而對英語課程失去了學習興趣。為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不斷探索現代教學設備的使用方式,充分發揮它們的使用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為實施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補充營養。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將教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從而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英語教學質量,學校相關教學工作者必須端正認識,堅持與時俱進,緊握時代脈搏,深入鉆研科學的教學模式,實施多樣化教學,讓初中英語教學課堂在精彩中無限延伸,并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賈鵬.靈活高效的動式教學法[J].青年文學家,2012(1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