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萍
摘 要:創設靈活多變的語文課堂應是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主要方法。只有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體現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的教學思想,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參與、主動學習的主體意識。一堂好的語文課也需要老師精心的導演,才能有活潑、寬松的課堂氣氛,也需要老師精心的導演,才能有活潑、寬松的課堂氣氛,才能熏陶、感染學生,讓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達到文人合一之目的。融于生活,讓小學語文課堂更開放。運用生活中的經驗與文本交織,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方法,會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
關鍵詞: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小學生學習語文,課堂是體現學生主體的主要陣地,也是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展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場所。只有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發揮其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體現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的教學思想,真正落實學生主體參與、主動學習的主體意識。為此,創設靈活多變的語文課堂應是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主要方法。目前,還有不少語文課堂單一封閉或千變萬化,沒有一定規則,學生的主體性難以體現,這與課標不相符合,也不適應未來教育教學的發展要求。想打破這一現狀,就必須創設靈活多變的語文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真正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如何創設靈活多變的課堂,提高學生主動意識,我想,具體的實踐做法可從以下開展:
1 移情體驗,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活潑
小學語文課堂如同生活中的舞臺,學生是舞臺的主角,教師則導演與策劃。一臺好戲需要導演的精心策劃,一堂好的語文課也需要老師精心的導演,才能有活潑、寬松的課堂氣氛,才能熏陶、感染學生,讓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達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移情體驗和角色激情扮演,以達到“演出”中內化文體,移情熏陶,真正把文內內涵內化于胸,產生共鳴。
教學《詹天佑》一文課,詹天佑設計了“人”字形鐵路。學生對于“人”字形鐵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過文字形成具體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來批文入情。讓學生一是當小畫家;二是當小司機。先根據課文中插圖,引導學生動手畫“人”字形鐵路示意圖、練習講清圖意;然后,在班級中開展“小司機賽車”,看看哪位小司機第一個順利地把“小火車”開上山去。這樣學生一個個地動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機”成功登頂。這樣幾個簡單的動作表演,不僅讓學生立即從中領悟到詹天佑設計的意圖,還鍛煉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對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從孤獨無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學生們議得熱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師導入課文,移情體驗:“現在,海倫凱勒就像你們剛才被蒙上眼睛一樣,而且是終生如此……”。通過這種游戲扮演,這種移情扮演,使學生對本文中海倫凱勒的處境及其難受理解深刻,內化了文本,為后方理解海倫不屈不撓精神,作了完美的鋪墊。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們從實踐中體現學習的樂趣,比我們空洞的講解更有創意也更有效。同時,也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學得更主動更積極,使課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讓小學語文課堂更開放
語文原本來源于生活,自然也應回歸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只有學生親身體驗、耳濡目染事物,他們才能在熟知中凝煉感性認識,從而上升成理性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點,揣摩好知識與生活經驗的銜接,讓學生在學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時也把課堂中的知識帶入課外生活中去應用。從而達到教學相長,教為應用的具體目的。
如:教學《黃鶴樓送別》,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首先出示幾幅圖片,幾個差別的場景:(1)涕淚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頭;(3)瀟灑拱手、飲酒拱手、飲灑告別;(4)送完就走。讓學生體悟,根據自己生活體驗,你喜歡哪種差別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選哪種?為什么?如果是兩個男人,兩個大詩人應是哪一種?……選完后,讓我們來看書,學文。其次,與學生交流,你們與朋友送別時會說什么,心情如何?再與文中李白與孟浩然的送別場景對比:體悟豪情。你還想起了幾種送別或有關送別的詩?積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將畢業六年級同學如何與好朋友、好同學告別?具體有什么想法和做法?這幾個環節目的只有一個,把送別詩和生活中送別情景融為一體,學文更是應用,拓展更是熏陶。學生在學文中理解男人之間送別的豪情與柳永說的“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睦”相思送別的區別,更會把這其中的送別詩,送別的想念詩,應用到生活中,達到物我兩相合的境界。運用生活中的經驗與文本交織,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方法,會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課堂,讓學生暢所欲言,真正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
3 讀寫結合,讓語文課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這其中除了強調要注重圈點勾畫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動筆寫。讀能陶冶性情,寫方能抒其心態,光讀不寫,學生住住猶如蜻蜓點水,保能獲得浮光掠影的粗淺認識。只有讀寫結合,學生才能主動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和體驗,才能有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和獨特感受,從而享受讀書和審美樂趣。記得幾年前,有一位教師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當學生沉痛而悲傷地結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后,學生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的同情,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師沒有說一句話,只是輕輕用電腦投影一首,劉倩倩小女孩寫的詩《你別問這是為什么》。讓學生在配樂的情景中聆聽誦讀,再輕聲跟讀,讀著讀著,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輕輕抽泣,老師沒有勸阻,沒有評價,只是輕輕說了一句:“同學們,此時,你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就些什么呢?拿出筆寫寫,讓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學生“情到深處自然濃”,有不少學生仿寫出一首首送給小女孩的詩,也有不少學生的議論熱烈,也有的想像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的歡樂情景等,學生寫得真摯動人!緊接著,那位教師又適時推薦《安徒生童話》……學生讀得動情,寫得高興,議得熱烈……抓住了這個讀訓練點又達到了寫的目的,在潛移默化中還告訴了學生學語文,寫作文就是要表達真情實感,讀書就是要有自己的經驗等等。這種讀寫自然合作方法讓學生學得輕松自然,又調動了其積極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作為一名不斷成長、勇跨世紀小學語文教師,我想,我們應創設靈活、多變的小學語文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移情體驗,多重想象,疏導、結合等多管齊下的方法,定能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讓我們的學生學得更快樂、更有效,從而喜歡語文,學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