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偉
摘 要:演出產業在文化產業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現在我國部分地區文化產業比較繁榮,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市場,但其它地方的演出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如何建立起理想中的“完全市場化”的大眾娛樂模式,加強中國市場的演出力度,從而更好的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本文所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演出市場;文化產業;現狀;解決措施
“文化產業”從黨的十五大提出至今已將近二十年時間。它歷經了不斷地探索、成長、歷練和深化的過程,至今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建設,甚至是經濟工作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中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出,如音樂、歌舞、戲劇、曲藝、雜技等,早已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近年來演出產業鏈中的創作、表演、銷售、代理等各個環節都在不斷進步,產業化特征日趨明顯。
但目前,演出產業的狀態仍然不完善。除了一些發達地區形成了比較繁榮的市場外,許多地方的演出還不太成熟。建立理想的“完全市場化”的大眾娛樂模式,發展中國演出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的全面提升,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又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
1 我國目前演出市場中存在的不足
1.1 演出市場管理制度不健全
從宏觀看,管理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演出市場管理職能交叉,責任劃分不夠清晰,決策和監督沒有明確分工,出現了部門審批和執法合署辦公,造成官辦融合,責任模糊的情況。同時,還存在體制不完善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多級部門的多級管理,沒有整體的執法制度。演出市場的計劃觀念不強,制約了市場運營。
從微觀看,主要體現在觀念落后,演出市場管理單一,模式相同,整體素質不強。在構成演出市場主體的經營單位里面,國有演出單位所占比重較大,團體內領導體制、用人策略、分配制度、約束力度、藝術產生制度和人員的分流制度都需要進一步改進。
1.2 演出單位缺少市場意識和操作能力
企業演出單位是演出的主體,但市場觀念陳舊,拓展性較弱,不善于進行市場營銷和業務拓展,使得投入和產出的比例失衡,造成投資大、回報少的情況,生產鏈條出現斷裂,生產經營出現危機。有些民營文藝團隊是兼營文藝演出,導致范圍小、產品少、檔次低等問題。專業性的演出經紀機構不多,并且大部分的廣告和傳播公司也沒有體制健全的演出經營結構,缺少專業的人才資源。
市場演出組織中也出現多環節代理和非市場化的情況,使得演出單位和市場脫節,給商業演出造成了損失。其單純依靠外援和固有資質的演出,較少參與經紀利潤及協辦利潤的分配,造成了經營的惰性,缺乏市場競爭力,沒有健全的籌資制度,就無法很好地維持企業的發展。
1.3 藝術創作不能順應市場的發展
一些團體演出單位的藝術創作不能順應市場的發展。有的團體只是演出,不注重市場,只是投入,不注重產出;有的只是演出,不進行創作,只注重模式,不注重內容。[1] 其原因是缺乏市場洞察力。不積極主動地拓展和了解演出市場,藝術創作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及觀眾的需要。
1.4 消費需求不平衡
演出市場的不均衡發展表現在很多方面。從節目所涉及的種類看,港臺通俗歌星演唱會的火熱與民族戲曲演出的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演出場所看,體育場館的人山人海和農村廟會集市演出的泠泠清清形成明顯反差;從消費者角度看,年齡在40歲以下的人群是演出消費的主流,40歲以上的卻很少去劇場觀看演出;從消費習慣看,很多人都愿意贈票或是送票,實際花錢看演出的人并不多。
演出市場的區域分布也不均衡。城市演出市場和農村演出市場形成了對比,有的地方供過于求,有好戲卻沒有觀眾;有的地方則供不應求。城市演出市場大致可分為三個層面:一線市場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些國際化城市,文化程度較高,消費能力較強;二線市場包括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三線市場包括全國的地級市和一些比較發達的省縣級市。在這三個層次的市場中,一線城市的競爭比較激烈,但市場潛力大,欣賞水平高,演出活動多。而二、三線市場的高雅藝術展演則比較少,農村群眾不容易看到好戲,這就給一些從事低俗表演的大棚演出提供了機會。
2 我國演出市場應當如何改進
2.1 改變固有觀念
改變固有觀念是改革演出市場的關鍵,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證演出市場擁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促進演出市場的健康發展。國有演出機構和一些事業單位,在早期時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表演進行思想教育和宣傳工作,但演出市場的經濟性和藝術的獨立性往往被忽視,而這種觀念一直被持續影響了很長時間。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轉型后,這些演出企業逐漸變成大眾娛樂行業的一部分,但其觀念和機制尚不能適應變幻莫測的市場需求,表演活力和作品的創造力較差,經濟效益不高,反而增加了對政府的依賴。這也是國有演出單位體制改革出現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2] 因此,必須及時改變一些傳統意識,才能逐步深化改革,適應市場的發展。
2.2 調整管理制度
要通過自上而下的政府力量,建立起分類管理的宏觀管理制度。分類管理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演出種類、單位性質、作用、任務,依照目標和經費,制定不同的分類管理措施,從而更好地確定不同類型的演出單位,也便于政府對不同類型的演出單位進行分類管理和指導,把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有效地結合起來。分類管理是宏觀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并且要建立相應的配套措施,如事業單位法人制度、產權貨幣化制度、雙法人代表制度、財政工藝項目補貼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等等,從而更好地體現法人的實體位置,建立政府有關部門和演出單位之間的密切關系,共同探索演出單位生存發展的新道路。
2.3 發展多元產品
市場化運行的基礎就是好的產品。舞臺藝術產品的創作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這些過去只能夠一次性銷售的文化產品,因為作品“版權”的問題獲得了更多的增值空間。花費十幾元就可以買到一張CD或者網絡搜索就能欣賞到世界名家的表演。如:一個好的戲劇、芭蕾舞或演唱會等,因為客觀原因不能到現場觀看演出的觀眾,可以使用電視直播、網絡觀看以及VCD、DVD播放他們喜歡的藝術作品。國際上很多著名的文化企業,都十分重視舞臺藝術作品的衍生產品的研發,而國內對于這個領域的關注還停留在音像企業之間。[3]國內舞臺藝術作品的多元化開發,沒有積極的衍生產品和網絡開發意識,就不會取得明顯的效果。相比之下,這一點急需加強。
2.4 推廣文化產品內容上的多元模式
現在社會的宣傳方式已經進入多元化時代,明星代言、演出季、廣告機、品牌戰略、冠名制以及包場模式,層出不窮。隨著多元化模式的出現,市場中消費者的欣賞水平和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希望通過觀看演出獲得審美愉悅,填補生活中的精神空白。所以,演出單位需要及時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從一般節目到公演,也就是演出的整個過程都要面向市場和消費者,并要注重效用以消費者的正面審美需求為主,從而取得雙贏的局面。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應根據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
2.5 建設復合型人才隊伍
演出市場在運行過程中,主要包含經營管理、市場運行和藝術管理三方面的內容。但我國演出市場在這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缺失,缺少大量即懂得藝術、又了解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最近幾年,全國藝術院校招生考試特別火爆,像上海就有大約十幾所院校,但主要是水深火熱的表演專業,而不是藝術經營人才。所以,強化演出市場的人才培養,注重多方面的平衡,運用多種方式加強人才隊伍構建。培養復合人才,不僅需要專業院校從??频讲┦康南到y培養,還要進行專業性知識培訓,引入聘用、激勵制度,為特殊經營管理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
總之,演出產業在文化產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發展前景廣闊。加速深化改革,壯大產業規模,推進演出市場化進程,將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產生深遠的影響。相信通過不懈地努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不僅會是演出大國,更會成為演藝強國。
參考文獻
[1]高巨平.發展文化產業 繁榮文化市場[J]今日新疆,2012(10)
[2]洪新河.與時俱進 開拓文藝演出市場[J]引進與咨詢,2013(04)
[3]徐春暉.姜楠.中國演出市場發展現狀分析[J]文化學刊,2012(04)
[4]徐和德.面向新世紀的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J]福建藝術,2010(01)
[5]范周.張梵.新時期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幾大問題[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4(02)
[6]鄭歡.形象經濟與創意產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