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福流廣西百色學院
應用型大學下文化課教師角色轉變的思考
肖福流
廣西百色學院
摘要: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突出實踐能力、寬厚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適應新形勢,符合新常態,很多高校都在轉型發展,作為培養人才主要力量的高校,面對轉型對文化課教師的角色轉換變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怎樣實現應用技術背景下實現文化課教師角色的轉型,是當前正在轉型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提升教師的應用素養,轉變教師的觀念等,是應用型大學下文化課教師角色轉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文化課教師;角色轉變;思考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穩步發展,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的培養對高校的依賴越來越大,對高校教育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突出實踐能力、寬厚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適應新形勢,符合新常態,很多高校都在轉型發展,而“應用技術本科培養的是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要體現職業需求導向和職業發展核心,因此,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確定方式就不能是由高校自己確定,而應該是由大學與未來使用大學畢業生的企業共同確定,因而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應該是校企合作、教產融合,聯合培養[1]。”作為培養人才主要力量的高校,面對轉型對文化課教師的角色轉換變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在當前社會發展新常態下,如何從理論型、學術性高校轉變成培養具有突出實踐能力、寬厚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的應用型高校,怎樣實現應用型背景下文化課教師角色的轉型,都是當前正在轉型高校面臨的主要問題。文化課教師的角色轉變對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角色的存在是與教師所處的時代環境同時存在的,二者相互聯系、互相依托,傳統發展必然導致傳統教師角色的局限性。
(一)文化課教師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忽視學生的主體性
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文化課教師的主要角色僅是新知識的講授者、傳播者。對學生來說,教師就像知識庫,任務就是對教材知識的概括,選擇自認為重要的知識講授給學生,只傳授給學生學術性知識居多,不與學生分享發現知識的過程,只注重向學生闡述知識,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體驗。長久以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就僅僅是知識接受者和知識講授者的關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感悟和思考,忽視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體驗和實踐,是一種不對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占主要位置,學生對知識只能機械復述記憶,被動接受、被動學習。傳統教學中文化課教師的角色是建立在主動與被動這一模式上的,課堂成為培養人才的主論壇,教室成為培養人才的主成所,教師講授成為培養人才的主方法,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形成以教師為中心,都在教師的安排下學習成長,嚴重忽視學生的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二)文化課教師被是模仿的對象,忽視學生的創造性
傳統教模式中,文化課教師就是新知識的傳遞者、新理念的塑造者,學生只是復述或機械的記憶老師所講的知識,大學學習中學生都是在“學”老師,把教師當成自己模仿的對象,認為能模仿老師或復述老師所講的知識就夠了,出現大學本科畢業后又進高職學技術的現象,嚴重缺乏對知識的實踐與應用,缺乏動手能力,嚴重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一)在教學方式上轉變
“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其顯著特點是,一方面,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即專業設置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學習內容圍繞學生未來就業崗位需求設計;另一方面,以職業發展為核心,即根據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線路設計學習課程和學習方式,注重學生技術技能訓練和創業能力培養所以教學模式也應該注重個性化和創新性[2]。”因此文化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角色,不再以說教、灌輸、復述、機械記憶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要主動轉變教學方式,多采用啟發式、引導式、體驗式、實踐式、感悟式、反思式、驗證式等教學方式,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給學生去體驗知識、感悟知識、實踐知識,張揚學生個性,留給學生去觀察、體驗、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只作為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和知識的點撥者。
(二)在教師主導上轉變
文化課教師由傳授單一知識向注重學生技術技能訓練和創業能力培養轉變,教學模式向注重個性化和創新性職能轉變,培養具有突出實踐能力、寬厚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復合型”的人才。教學中注重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意愿動手實踐的愿望,不僅關注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和在獲得知識過程中掌握的技能,達到訓練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綜合能力,突出知識轉化為技能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姿態,全心全意關心、愛護學生,鼓勵學生,督促學生動手實踐,體驗知識,增強學生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在師生相處中轉變
老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可以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技術的朋友,在注重學生技術技能訓練和創業能力培養理念的轉化下,教師更應該注重創造文化和諧,徹底拋棄“師道尊嚴”的傳統師生關系,注重培養學生情感的,與學生平等相處,做學生掌握知識、訓練技能、形成創新能力過程的真心朋友;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應用性、復合型”人才,做學生認識“人才”的知心朋友;加強與學生溝通,準確把握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理論知識運用于指導技能訓練的情況,做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指導朋友。
(一)更新教師理念
應用型大學“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確定方式就不能是由高校自己確定,而應該是由大學與未來使用大學畢業生的企業共同確定,因此首先要改變教師的理念,讓教師充分理解應用型大學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理念的改變是核心,理念決定價值觀,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有什么樣價值觀,做出什么樣的行為。所以,要使教師轉變就應該先從理念的更新開始。
1.知識理念的轉變
所謂知識理念是指人們對知識、人才、社會的態度和看法。教師價值觀幾乎都由他的知識觀來決定,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凸顯具有實踐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的人才,教師知識理念也應隨著改變,應用型大學培養的是具有突出實踐能力、寬厚專業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復合型”的人才,理論性、學術性知識要求不在是那么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就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做學生知識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實踐練習的指導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培養創新能力。
2.教育理念的轉變
應用型大學下對高校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要想與應用型大學的發展相適應,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傳統的教育觀認為教師的作用就是傳授學生知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應用型大學的影響,這種教育觀早已不能滿足學生及社會需求。正確的教育觀理念應是:教師要把學生當成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成施教的對象和學習活動的主體[3]。應用型大學下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高綜合能力的實踐性人才,所以高校教師要根據社會形勢來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改變傳統的教育目的,更新教育理念,對學生的教育中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社會需要優秀的實踐性人才,而不是單有理論知識的書呆子。學校不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更是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港灣,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重點基于學生恰當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們掌握技能,為將來適應社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提高教師的綜合應用素養
高校教師素養主要是指教師從事高等教育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行為規范的自覺養成[4]。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要想真正贏得學生們的尊重,教師就應該有廣博的學識、深厚的專業技能、扎實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綜合應用素養。所以,高校教師要多加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只有老師自身的綜合應用素養進一步提高了,才能很好的指導學生將知識理論運用實踐訓練。同時,學生敬佩一個老師不是因為老師的年齡有多大,而是因為老師的綜合素質高,人格魅力強大,道德修養高尚。因此,要想培養出優秀的應用型人才,作為學生們的導師自己必須具備超強的綜合能力,讓自己的學生看到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并用實際行動感染自己的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培養更多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2].唐擁軍.應用技術大學崛起之道:大學科技園[N].中國教育報2014(11)
[3]郭秀.樹立社會主義新型的教師學生觀[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3(01)
[4]徐玲,姚麗晶.高校教師素養的培育及評價[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04)
作者簡介:肖福流(1976-),男,廣西凌云人,廣西師范大學畢業,廣西百色學院教育科學系教師,碩士,中學高級教師,從事教師教育和基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