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樂
摘要:本文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農村資金互助社調研的基礎上,就該地區出現的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兩種發展模式進行了研究。論文通過現有農村資金互助社辦社規模的比較,基于線性回歸方法的兩種資金互助社模式貸款總額的發展趨勢分析,以及鎮級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運營機制差異討論等方面的研究,歸納出兩種發展模式各自的優勢,揭示了兩種模式在運行中的特點。最后,提出完善監管體系與管理制度、構建合理的外部融資環境、建立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等發展對策。
關鍵詞:農村資金互助社 發展模式 監管體系 融資環境 退出機制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ownship and village rural loan society were studied ,which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Loan Society in Guanyun Country,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oncluded two kinds of development model advantages , revealed the features of model by the way of comparison of existing clubs scale,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of two modes total loans base on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study of discussion of operating mechanism's difference between township and village level Rural Loan Society. Finally, propose perfect regulatory a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 reasonable external financing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arket exit mechanism.
Key Words:Rural Loan Society; Development Model; Supervision System; Financing Environment; Exit Mechanism
基金項目:山東農業大學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3857)。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若干意見》、《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在放寬準入條件的前提下,農村地區的農民和農村微小企業發起成立了各種社區性金融合作機構,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組建280家村鎮銀行,268家貨款公司,1046家農村資金互助社,相比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相對滯后,但從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實際運作來看,部分互助社在滿足了當地低收入人群體,融資要求的同時,又保持了互助社的可持續運行。并且,這種模式克服了傳統信貸針對低收入群體服務的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如高信息成本,缺乏足夠的風險抵押擔保品,高交易成本等。從市場分析來看,農村資金互助社適合我國農戶信貸需求。因此,相對于分散的小額貸款市場,農村資金互助社就有了組織和制度上的優勢,從而發揮了金融體系毛細血管作用,激活了整個農村金融體系,同時,金融網點的布局分散,借款規模的小巧靈活,服務對象的專一固定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金融機構。
當前我們國家存在著兩種模式的農村資金互助社,一種是獲得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獲得金融許可證,在工商管理局所登入的模式;另一種是地方政府承認并批準,在民政局所登入的模式。本論文以江蘇省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在民政局所登入的模式為研究對象,在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的案例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就該地區出現的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兩種發展模式進行研究。
二、灌云縣金融機構概況
作者根據實際調研情況整理繪制出2013年以來,灌云縣各類金融機構的設立及分布狀況,詳見圖1。灌云縣全縣共計各類金融機構12家,其中,國有商業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江蘇銀行和太倉農村商業銀行灌云縣分行共計7家,全部分布在縣中心所在地伊山鎮。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共有22家,幾乎覆蓋了全縣,但除伊山鎮所在地的總店為郵政儲蓄銀行外,其它21家都只是郵政儲蓄,并不提供貸款業務。小額貸款公司1家,設立在伊山鎮,因設立時間的比較短,其業務并未在全縣展開。因此,該地區對于“三農”面的貸款主要還是圍繞著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而展開,但由于和其它農村合作銀行一樣,灌云縣農村合作銀行存在著信貸門檻高、貸款需要抵押等問題,對于廣大低收入農民群體來說,還是存在著資金無處可貸的局面,而農村資金互助的出現就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缺。2007年12月,經灌云縣農民工作辦公室(現已改名為金融工作辦公室)的許可,當地民政局登入,穆圩縣3家、沂北鄉2家共計5家率先成立,隨后2009年,相繼在伊山鎮、楊集鎮等9鄉鎮陸續成立9家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具體分布如下圖所示。
三、現有農村資金互助社辦社規模比較
作者調研了連云港市灌云縣楊集鎮今世贏、伊山鎮金鑫、龍苴鎮騰運等9家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與沂河村、吳南村、葛莊村等5家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其中,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大部分成立于2009年。資金主要來源于發起人基礎股金,其入社的條件比較寬松,不局限于居位在同一社區或工作于同一地點的人。而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大部分成立于2007年。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專項扶貧資金15萬元(國家國務院和省財政局共同出資的專項資金)及村小部分的社員股資,資金互助社是由同村的有共同需求的社員組成,因此規模較小。具體詳情見表1,為便于分析,表中數據均為鎮級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各3家數據均值。(見表1)
四、貸款總額發展趨勢分析
對于資金互助社的發展狀態判斷,需要預測某一時期的貸款總額。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的基礎上,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比較簡單,最小二乘法是把資料時間[n]取奇數,時間周期[ti]按次序編號,在中間是零,其它[i]的選擇是[ti=0]。根據回歸分析的公式,[Y=a+bti],求出[a,b],為:
[a=Yin], [b=Yititi2].
根據上面公式,就可以求出需要的預測值:
經過調研,為了保證趨勢分析的準確性,本論文分別對楊集鎮、伊山鎮、龍苴鎮等鎮級資金互助社與沂河村、吳南村、葛莊村等村級資金互助社均值取樣,已知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的貸款總額數,預測2015年7月的貸款總額數。
由表2得,
村級: [a=Yin=17.899=1.99],
[b=Yititi2=1.6160=0.03],
[Y1=1.99+0.03ti];
鎮級: [a=Yin=959.099=106.57],
[b=Yititi2=120.8060=2.01],
[Y2=106.57+2.01ti];
對所得[Y1,Y2]公式進行平均誤差與相關性檢驗(省略了計算過程)。分別計算出:
[S1Y1=0.061.99=3.02%<15%];[S2Y2=2.93106.57=2.75%<15%];
[r1]的絕對值為0.7792;[r2]的絕對值為0.8953;
所以推導的[Y1,Y2]公式成立。
(見表2)
預計2015年7月的貸款總額分別為:
村級資金互助社貸款總額:[Y1=1.99+0.03×15=2.44];(結果單位萬元)
鎮級資金互助社貸款總額:[Y2=106.57+2.01×15=136.72]。(結果單位萬元)
由此可見,無論是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還是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在農村金融改革的背景下,通過運用線性回歸的分析,貸款趨勢是呈上升趨勢,是逐月在增長的,發展是良性的。
五、運營機制差異討論
對連云港市灌云縣調研涉及到的14家資金互助社運營機制分析,可以看到,盡管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都是通過民政局批準成立的,但由于發起人身份、參社成員的區域及資金來源渠道的不同,所以鎮級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運營機制差異較大。鎮級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起人是當地的商人,大部分承辦互助社的資金來自于股東自身的投資,因此這種模式的運營機制是偏向于商業性質,以盈利為目的;參社社員是鎮內居民,相互不認識,組織運營基本屬于開放型;互助社貸款有一定的流量,具有明顯的商業性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當地農村金融市場。而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會員都是來自本村的村民,由于村莊的集落關系,相互比較熟悉,這種模式的資金互助社是符合合作組織的基本特點;通過熟人的充裕社會資本、互聯的信譽合約、部分實物抵押擔保的機制,使資金互助社有效實現了風險管理;由于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國家或省級扶貧辦撥款,所以互助社貸款流量較小,僅解決了互助社內社員的小額資金需求問題,但由于我國村莊整體規模不大,因此也能達到一定的扶貧作用。具體差異詳見表3。
六、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對策
綜上所述,鎮級與村級農村資金互助社雖具有各自的優勢,但面對今后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與農村金融改革新形勢,還需完善監管體系與管理制度,構建合理的外部融資環境及建立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
(一)完善監管體系與管理制度
農村資金互助社潛在風險大,在發展的同時應加強監管,維護社員權益。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與思想觀念差異大,可根據農村資金互助社信用級別,實現分類、分級監管,對資金規模大、業務經營廣泛、信用級別高的農村資金互助社有金融監管當局嚴格監管;對于處于經濟落后地位、資金規模小、業務經營范圍小、信用級別低的農村資金互助社由金融監管當局寬松監管。
當然,完善監管體系,也可借鑒國外的金融監管經驗,將社會審計力量注入農村資金互助社金融監管,銀監會負責制定監管實施細則,指導專職監管機構對互助社進行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工作;社會審計機構則由銀監會委托,負責實施經常性專項審計監管。在重視現場檢查的基礎上,可以以鎮、縣級為單位建立起專門的監管部門,負責監管多個資金互助社,并配以工商、審計等部門的定期和突擊檢查,形成一個由下而上、全面綜合、切實有效的監管體系。
(二)構建合理的外部融資環境
隨著農民資金需求不斷擴大,農村資金互助社自身資金根本不足以滿足農民需求,對外融資成為資金互助社的必然選擇。其一,就是與其它農村金融機構進行有效合作,彌補資金需求;其二,政府金融部門給予一定的融資額度,甚至給無息或貼息的政策資金補充,這樣能使入社社員在資金使用上更加寬裕,同時也減少生產成本的投入,增強了入社社員在發展農業上的力度及積極性;其三,建立健全農業存款保險制度,賦予資金互助社存貸款率定價權,可以確定一個合理的利率水平。配以建立農業存款保險制度,規定資金互助社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險機構投保,當互助社不能像社員支付存款時,由存款保險機構代為支付 。
農村資金互助社與其他農村金融組織的合作的最終結果應是雙贏,這也是兩者之間建立穩定長期合作關系的必要前提。農村資金互助社與其他農村金融組織相比,具有貼近農戶、信息對稱的天然優勢,是金融組織末梢的一種有效的補充,它可以憑借信用解決缺少抵押物的貸款風險,并且保證了農民資本及金融利潤不外流。
(三)建立有效的市場推出機制
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新型的農村金融組織,其本身發展也存在缺陷,只有建立起退出機制,當資金互助社在出現金融風險、金融危機后,國家能采取破產、兼并等相應的清理措施,而不是“一刀切”的整體封條,只有建立起退出機制,在資金互助社出現經營危機后,國家才能采取代價更小更能有利于農村金融發展的另一種選擇,比如“關閉一塊、改造一塊”的分類處置方法,在化解金融風險的同時,促進農村金融的實質發展。
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是在資金互助社已經出現經營混亂、清償困難,經營無法持續的情況下采取的措施。事實上,在社員已經蒙受損失的情況下再進行處理,不如防患于未然,以風險導向為本,退出機制為輔,做好資金互助社建立的審核和平日的監管工作。因此,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也是必要存在的,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由市場來選擇,而且,這種退出機制也時時刻刻提醒其余的互助社經營不善的后果。
參考文獻:
[1]廖媛紅.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社會資本作用機理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2
[2]高榮霞.我國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現狀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
[3]徐虹,董曉林,褚保金.農民資金互助社試點模式及對策[J].農村經濟,2012
[4]杭天揚.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模式研究[J].金融經濟,2011
[5]王鵬.農村資金互助社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N].長江大學學報,2012
[6]韓國明,周健朋.從農信社和農基會改革經驗教訓談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發展[J].農村經濟,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