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威說:“興趣是生長中的能力的信號和象征……興趣顯示著最初出現的能力,因此經常而細心地觀察兒童的興趣,對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才能讓學生參與到你的活動中去,激勵、喚醒他們自身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帶給他們的喜悅,這樣他們會更愿意投入到你的課堂中來,深入到你的學科中去。
【關鍵詞】興趣;激發;體驗;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頭知識的內動力。
“叮鈴鈴,叮鈴鈴…”上課鈴響了,我上樓準備把當時還是四年級的學生帶下來,還沒到他們班,就聽到教室里一聲聲刺耳的豎笛聲,每次都是這樣,讓他們吹的時候,個個都不肯吹,不讓他們吹的時候,他們就是死命的在那里瞎吹。
“大家不要吹,等到了音樂教室再吹。”哎任憑我叫破了喉嚨也沒有用,他們依然是自己吹自己的,就這樣嘰嘰喳喳的走到了音樂教室,我想到了音樂教室,應該會好點了吧,可是事實是很殘酷的,他們更是變本加厲、肆無忌憚的吹,真是吵的頭昏,氣的我抓狂,有的孩子根本就是看著你說“別吹”,他卻死命的亂吹,在我的一聲“巨吼”聲中,他們終于停了下來。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每周一次的豎笛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吹奏《親愛的回聲》”“學生在下面就興了起來,這個我們學唱過,簡單的很。”“對,這首歌曲我們前面教唱過,但是并不是很好吹奏的”“切,哪邊難啊?”“好了我們不說廢話,開始學習吧。”可他像沒聽到一樣:“我就講話,我就不學,就瞎吹。”這句話就是四(1)班有名的“刺頭”——劉雨晨,他是一個說不得,罵不得、敏感、自尊心很強的男生,別人稍微碰到他,他馬上就耍起無賴,“我的頭不能碰的,我的身體也不能碰的,一碰就要疼一天。”可是他卻不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的好好,怎是橫沖直撞的,老是去惹別人,一旦你說他,他立馬就“橫眉冷對”你,眼睛斜著你,雙手抱拳要打你,一般大家都不惹他。
聽到他說這樣的話,我其實是很生氣的,但是如果我當眾批評了他,他肯定又要“發瘋”。又會觸及到他那敏感的自尊心,想到這里我就接著他的話問了一句:“劉雨晨,是不是想做老師,來教我們吹奏啊?”
“不是。”他有點羞澀的說道。
我說:“那你不愿意做老師,就好好的學習,等會我們請你第一個吹奏給我們聽。”
這時班上的學生就起哄了,“好啊,好啊,劉雨辰加油啊!”
于是我們就開始學奏這首《親愛的回聲》,因為前面我們已經學唱過這首歌曲,所以很快的,我們就能夠完整的吹奏了。在吹奏的時候,我特意的觀察了他,發現他沒有以前那么囂張跋扈的瞎吹了,也沒有和任何人聊天講話,他正在認認真真的吹奏。
又過了一會,大家都吹的差不多了,我說:“同學們吹好了么?”他們說:“好了。”“那我們就請劉雨辰給大家吹奏一下吧。”
大家很默契的拍手歡迎,就看到劉雨辰站起來,拿著豎笛吹奏起來,一曲吹完,我首先帶頭鼓掌,然后大家一起鼓掌了。我看到了他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就這樣一個簡單的肯定,我看到了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后面的吹奏中,我看到的他都是認真、仔細吹奏的好學生。
我接著說:“看我們劉雨辰吹的還不錯吧!以前都是我請大家吹奏的,今天我想讓同學們自己推薦自己,還有哪位同學自告奮勇的來展示一下自己。”教室里安靜了一陣,“我來”站起來的是調皮搗蛋的二號“刺頭”——嚴燦,一位上課有講不完的話的男生,基本上很少帶豎笛,沒想到他會主動要求吹奏。“好請你來吹。”他很流利的吹完了,令大家大跌眼鏡。我們都很驚詫的看著他,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說:“沒想到,嚴燦同學這么厲害啊!你吹的真好啊!希望你繼續保持!”他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小聲的應了一聲“好”。 后來就聽到我們的教室里一句句“我來,我來。”“怎么還沒有到我啊”。學生們爭先恐后的想要吹奏給大家聽。我開心的“偷笑”起來。看來我的這個“激趣性”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看著孩子們高漲的熱情,認真學習的樣子,我覺得我一下子成功了!
“叮鈴鈴,叮鈴鈴…”下課鈴響啦,孩子們還想吹奏,我說:“你們不要急,我們下節課再繼續吹奏吧!希望你們吹的更好!”學生們:“耶,好耶”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對自己的學科感興趣。怎樣把課上的有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想達到的目標。
對于學生來說,其實單從他們的表面來看,有時候我們并不知道他對某件事情是否感興趣,有的孩子興趣的源泉藏的淺一些,猶如潺潺的小溪,就在我們的面前,你只需走近看一看,在你面前就會展示出一副令人驚異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圖畫;有些則藏在深處,你要去攀登、挖掘,才能發現它;而這個“攀登”、“挖掘”的過程本身,正是興趣的重要來源。如果我們只是追求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激發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我們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這件事情的真正熱愛。我們應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自己去挖掘、探索,讓他們在這個發現的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而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時間,不要限制或者逼迫他們去做某一些事情,而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去讓學生自己去發掘,給他們創造一個這樣的發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挖掘了了自己的興趣源泉,所以他們更樂意主動的去做一件事情。興趣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了激發,使每一位學生都找到自己喜愛的“樂器”和自己喜愛的“旋律”。這時候他們就會運用自己身邊的“樂器”演奏出屬于他們自己的獨有的“旋律,而我們的課堂在這樣具有創造性的氛圍中也顯得分外有活力。學生學的開心,教師教的更開心。
對于老師來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運用你所掌握的一切知識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就是我們的教師,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來源于學生認識到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接合點,認識到把各種事實和想象連起來的那些線索。作為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努力的思考和理解那些接合點和線索,我們只要抓住了這些思想的交接點,教授的過程中才能揭示出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東西。有一些學生或許很長時間都沒有對任何事情表現出特別的興趣,如果我們老師沒有努力的去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每一位教師都應當把自己的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來試驗一番。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這有這樣,才能挖掘出孩子的興趣,然后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帶給他們的快樂,利用成功體驗的經歷讓學生更加喜歡這門學科,這樣就把孩子領進了門,在以后的學習中,他們會發現原來這里這么美好,久而久之他們就對這門學科有割舍不掉的情節,這樣,他們怎么會學不好這門學科呢?
總而言之,不要使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感到厭煩,不要把學生引入到疲勞的狀態,也不要讓學生對一切都漠不關心,要讓學習的過程都充滿歡樂,讓學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體驗到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他們所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在學習中是不能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小學音樂課程標準[S].
[2]中國音樂教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
[3]中小學音樂教育[J].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社.
[4] 許卓婭.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5]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9.(北京第1版).
作者簡介:徐玲(1981—),女,職稱:小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