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姚舜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 苑永軍
物流商論Logistics
大慶市“網狀交織”式區域物流發展模式探究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姚舜
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苑永軍
摘要:從區域視角研究城市范圍物流發展問題,能夠更好地結合當地資源、區位等優勢要素,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要。根據區域綜合型物流發展模式、區域供應鏈一體化型物流發展模式、多功能服務型物流發展模式、商貿型區域物流發展模式等四種典型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的運行特征與適應范圍,研究探討區域物流的“網狀交織”發展模式,并以大慶市為例,分析了其模式構成內容與基本特征,并以應用為前提討論了其優勢,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物流 發展模式 信息化
從當前國內區域物流發展實踐情況來看,區域綜合型物流發展模式、區域供應鏈一體化型物流發展模式、多功能服務型物流發展模式、商貿型區域物流發展模式是較為典型的代表。結合四種模式的基本特征與適用范圍來看,物流發展模式主要考慮的要素應從區位優勢、物流需求、政府政策、區域經濟基礎、綜合交通運輸、物流基礎設施設備、要素市場、產業集聚度與區域市場發展等方面進行考慮,根據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征確定具有較高針對性、操作性與適宜性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以增強區域物流的輻射帶動能力、區域物流引導擴散能力等。
大慶市當前區域物流發展針對性、操作性、適應性較弱,多數物流服務企業獨立開發、獨自服務,形成了小區域的供應鏈物流服務、小區域的商貿型物流發展與小規模的綜合型物流發展模式等,難以實現區域內物流資源、市場要素的有序整合,難以實現產業間、企業間、物流企業與工商企業間的持續效率等。為選擇適宜的區域物流發展模式,大慶市應堅持物流資源集物化、市場要素整合化、物流體系合理化的基本原則,構建以物流信息綜合服務網絡為基礎,形成物流節點有序銜接、區域經濟條軸相互影響、產業結構項目有機結合、物流資源良性配置的“網狀交織”型區域發展物流模式。具體來說,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模式是指在大慶市經濟區域內,產業鏈內供應商、加工商、原料商、經銷商、零售商等經濟主體與物流企業進行有效聯結,由若干個具有較強產業關聯度的經濟主體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銜接的網狀結構,并充分挖掘區域范圍內的物流資源,通過積極的政府政策扶持,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的區域物流市場主體,為區域內關聯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質量的服務的綜合過程。
2.1 服務性
“網狀交織”型發展模式的運行目標是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小損耗、最優服務將貨品從供給方轉移至需求方,并力圖達成“零庫存、不間斷、按需求、低成本、高質量”的理想狀態,力圖實現區域資金流、信息流、物質流的有序統一,以切實提升大慶市區域物流的發展質量與運行效率、降低區域物流的交易成本與交易費用等。
2.2 開放性
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型發展模式是建立在關聯企業的動態合作與開放交流基礎上,各節點企業能夠有序聯系、交流信息、協調業務,并通過網絡通訊技術推動節點—節點、企業—企業、工商企業—物流企業的有序耦合,形成持續穩固、動態協作的區域物流網絡。
2.3 信息性
區域信息流、物質流、資金流的多維整合是區域物流“網狀交織”型發展模式的重要基礎,且信息流是推動區域物流信息化建設、網絡化發展、智能化運行的支撐力量,是引導區域物流發展趨向、整合區域物流資源、促進區域物流發展的技術路徑。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型發展模式將構建多元開放、系統協同、有序溝通的綜合性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使區域物流網鏈中各個結點能夠實現及時溝通、交流合作,使得各個物流節點都能夠答復其他結點的問詢,且能向其他結點進行業務請求與反饋,以推動區域物流服務的一體化與系統化建設。區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事前的物流配送路徑優化,事中的物流服務監管與控制,事后的物流業務反饋等,是區域物流全程控制、全程監督、全程協調、全程整合的技術手段等。
2.4 網絡性
區域物流“網狀交織”型發展模式實現了區域系統內物流節點的有機整合,使得區域物流的整體服務功能分散于各個具有較高關聯的節點中,各節點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共同形成了區域物流發展的網絡結構,降低了區域物流體系對單個節點的依賴性,提升了區域物流的風險抵御能力,增強了區域物流的運行效率,降低了區域物流的服務成本等。
3.1 提升物流服務質量
為推動大慶市區域經濟發展,大慶市設立了國內唯一依托石油、石化而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緊緊圍繞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新材料研發三大支柱產業,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服務業、高端新興產業,重點開展精細化工、電子信息、醫藥、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網狀交織”型區域物流發展將整合高新技術開發區駐園企業的供應品需要,通過集中倉儲、集中配送、服務定制、產品包裝與產品配送等,為大慶市高新區提供及時有效的物流服務,確保高新區企業的有序運行。
3.2 推動產業鏈主體協同合作
為推動大慶石油資源型城市轉型,大慶市積極發展機械制造業、新材料加工業、電子信息業、食品加工制造業、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生產、節能環保高端產品制造,“網狀交織”型區域物流發展有助于推動大慶市產業鏈資源的整合,通過區域物流的快速響應、物流信息的及時交流、物流服務的網絡化運行,實現產業鏈內企業協同合作、企業庫存的高效管理、企業生產要素的多元耦合、企業間關聯度的持續提升、企業物流成本的不斷下降等,推動大慶市供應鏈主體的協同合作,以增強大慶市供應鏈的整體合力,優化產業鏈的發展效能等。
3.3 有助于促進大慶市區域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
大慶市“網狀交織”型區域物流發展以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為基礎,推動區域物流企業的信息交流、信息溝通與信息共享,通過配送路徑優化、運輸裝備升級、物流基礎設施完善、物流人才培育、物流運輸計劃協調、物流服務網絡調整、物流市場環境規范等,為大慶市區域內高端裝備制造業、石油石化產業、汽車機械裝配業、食品生產加工業等重點產業提供快捷、高效、優質的物流服務,以降低大慶市工商企業的物流成本與交易費用,增強大慶市工商企業的競爭優勢與產業活力,推動大慶市區域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等。
為推動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發展模式的良性運行,大慶市應根據區域物流發展規模、區域物流市場體系、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等,編制具有較高指導性、操作性與實踐性的區域物流發展規劃。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發展規劃應以區域物流信息網絡服務平臺構建為基礎,逐步建立覆蓋全域、輻射周邊、立足中國、遠達東北亞的物流服務網絡;應以國家關于物流業發展整體框架為標準,制定出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發展長期規劃、中期規劃與近期規劃,逐步推進、穩步開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區位優勢的物流產業發展格局。大慶市應持續加大對區域內鐵路、公路、機場、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搬運裝卸工具、配送設備、公共信息平臺等物流基礎設施設備的直接投資,以強化大慶市區域物流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物流基礎設施、物流技術設備、物流服務體系的支撐作用,形成物質基礎較為完善、服務網絡較為有效、產業主體較為健全的物流服務體系等。
為保障大慶市區域物流“網狀交織”發展模式的有序實施,大慶市應制定積極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物流產業優惠政策、空間布局引導政策等,規范區域物流產業園區與配送中心建設,培育專業化與規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推動區域物流資源的有序整合,避免物流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與盲目擴張,以增強大慶市物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大慶市應制定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現狀與區域物流產業結構的物流技術標準、物流業務運行標準、物流設備應用標準、物流信息化標準等,并且建立健全區域物流業的物流信息采集、信息公開、信息共享、信息溝通、信息監測制度,積極培育區域物流龍頭企業,加大對重點物流企業的扶持力度與優惠力度,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塑造積極的融資環境與經營空間,引導區域物流的健康、有序、穩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曉燕,呂琳娜.國內外區域物流研究述評[J].物流科技,2012(01).
[2] 周凌云,穆東,李佳成.區域物流系統多主體協同內涵與機制[J].綜合運輸,2010(03).
[3] 孫鵬,羅新星.基于多維空間的現代區域物流協同要素分析[J].軟科學,2010(04).
[4] 陳國龍.大慶市第三方物流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企業導報,2011(13).
[5] 黃太文,謝巖.大慶現代物流業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2008(08).
[6] 張鳳巖,王劍.資源型城市空港物流園區的布局規劃與發展策略——以大慶市為例[J].物流技術,2014 (21).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7(b)-079-03
作者簡介:姚舜(1977-),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區域物流、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苑永軍(1977-),吉林大學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農業推廣碩士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