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


摘 要:民族醫藥是我國各少數民族傳統醫學的總稱,和中醫學一樣,都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該文首先對民族醫藥進行了總述;其次分析了民族醫藥文獻挖掘整理的現狀;最后對民族醫藥文獻挖掘整理的現狀進行思考,提出了進一步系統全面地對少數民族醫藥活動進行調查,采用文字影像對口授心傳口碑醫藥進行轉錄,追蹤相關少數民族醫藥代表人物的醫藥活動,對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的方法進行規范等相應的解決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民族醫藥文獻 挖掘整理 現狀 思考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203-03
民族醫藥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對醫藥領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人類的健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文化是個大熔爐,融合了56個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因為時局的動蕩和朝代的變遷,少數民族的醫藥學缺少記載,許多珍貴的文獻散落民間,遺失或失傳,造成斷層,這是民族文化的一大損失。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民族醫藥工作,并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從1984年第一次全國民族醫藥工作會議之后,民族醫藥發掘整理工作全面開展。
1 民族醫藥文獻挖掘整理的現狀
1.1 我國的民族醫藥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民族醫藥是各民族醫藥聚合起來的統稱,它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新創立的學術體系。在55個少數民族中,大約有20多個民族的傳統醫藥得到較為詳盡的發掘整理,其中一些有文字的民族已經做了大量醫藥文獻的整理工作,其醫藥古籍約有一千多種。另一部分在歷史上沒有文字,因而也沒有醫藥文獻的民族,正在全面整理發掘的基礎上,將口述碑傳的醫學用漢文記錄成文傳醫學。在開展了民族醫藥發掘整理工作的20多個民族中,其進展程度的差異也較大。由于各民族醫藥發展的不平衡和其他眾多原因,我國的民族醫藥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在歷史上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它有具體的醫學文獻,有很多醫藥學知識的累積和醫學理論的整理,也更加容易得到現代社會的認可。它們的文獻整理是順理成章的、現成的。這部分以藏醫學、蒙醫學、維吾爾醫學、傣醫學為代表。這些民族的醫藥文獻整理全面開展,動手較早,質量較高。據粗略統計,上述各民族醫藥古籍一共約3100種,其中藏醫藥2700種,傣醫藥200種,維醫藥156種,蒙醫藥60種,朝醫藥8種,哈薩克醫藥1種,回回醫藥1種。目前,其重要著作和經典著作大致上整理完成,部分一般著作和重要著作還有待繼續整理,漢譯和出版任務十分繁重。
第二種是在歷史上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或者沒有可以通行文字的民族,所以它們的民族醫藥是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雖然他們有大量的醫藥經驗和知識,也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但是在“西醫化”的嚴苛條件下,很難得到相關部門的承認。這些民族的醫藥文獻發掘是通過記錄文本、田野調查、總結經驗和理論,然后用漢語表達出來的,我們把它稱之為發掘整理。這部分以壯醫學、瑤醫學、苗醫學、侗醫學、土家醫學為代表。這些民族的醫藥經過近30年的發掘整理,通過記錄、收集、整理、編寫,出版了本民族醫藥的醫學史、理論、藥物學和醫技方藥,使口碑醫藥從無形成為有形,從口傳成為文傳,從零散成為系統。
第三種是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他們的情況十分特殊,不但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人口在10萬以下,交通條件和生存環境比較差,所以他們傳統醫藥發掘整理工作有些正在進行,有些還沒有開始。這部分以毛南族、德昂族、布朗族、怒族、京族、鄂溫克族、阿昌族醫學為代表。這些民族中大多數從遠古時期就生活在崇山峻嶺之間,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發達,所以社會發展較為緩慢,生產力水平也持續低下,因此傳統醫藥文化的持續性、本真性都在發生不同變化。這些醫藥文化都有待于經過詳細調查之后,實事求是地寫出具體文本。據了解,這些民族中醫藥文化正在發掘整理的有德昂、布朗、怒、京、鄂溫克、阿昌等民族,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資料還有待于調查,如撒拉族、基諾族、保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等(見表1)。
2 對民族醫藥文獻挖掘整理現狀的思考
2.1 進一步系統全面地對少數民族醫藥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
因為不同的民族醫藥發掘整理工作進展程度的差異較大,所以民族醫藥文獻的挖掘整理必須區別不同民族的情況,采用不同的調查方式,進行分類指導,然后逐步施行。目前,對民族醫藥文獻進行挖掘整理,保護民族醫藥,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就要針對民族醫藥三種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對第一種情況的醫藥文獻(經典著作和重要著作)有重點地進行深入研究;對第二種情況的醫藥文獻(已整理出版的著作)進一步研究提高;對第三種情況的醫藥文獻(手抄本)進行收集整理。這就必須要進一步系統全面地對少數民族醫藥活動的現狀進行調查。例如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下屬的東興市,主要聚居在江平鎮的“京族三島”——巫頭島、山心島、萬尾島,大約3萬人,是在16世紀初從越南遷徙而來的移民民族。2011-2014年,廣西防城港市中醫醫院的黃永光副院長(京族、主任醫師)率領課題組和當地4名民間醫生開展了多次京族醫藥的調查,一共收集到民間醫書手抄本5本,其中有一本十分珍貴,是民國10年的手抄本,記載了許多的民間驗方。目前,由黃永光主編的《京族醫藥》書稿已交付出版社出版。再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河池地區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貴州的平塘、惠水、獨山三縣。根據文獻記載,毛南族有一位名叫譚妙機的先師在清·嘉靖十一年(1800年)到四川峨眉山拜了老中醫黃明捷為師父,回來后就開診授徒,大量收集民間醫藥經驗,發展了毛南醫學。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對毛南醫藥作了調查,2007年編寫出版了《毛南族醫藥》(環江縣下南鄉衛生院老醫生譚恩廣主編)。隨后,毛南醫藥課題組又對毛南醫藥做了大量調查,并由廣西民族醫藥研究院譚俊副主任醫師將《毛南族醫藥》一書進行修訂。該書重點記錄了毛南族醫藥的歷史和現狀、醫學思想、基本理論、食療養生和飲食衛生,目前書稿已交付出版社出版。正是通過進一步系統全面地對這些少數民族醫藥活動的現狀的調查,使得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得以和整個民族醫藥發掘整理同步進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2.2 采用文字影像對口授心傳口碑醫藥進行轉錄
眾所周知,建國之前社會動蕩,人口遷徙較為頻繁,再加上科技不發達,所以前人的各項研究成果多為口授心傳,或者刻在石碑上,一代傳一代。這就導致很多知識、絕學的失傳。醫藥學也是如此。由于是口傳心授而沒有確切記載的文字,所以很難傳承以供后人分享。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運用現代科技,采用文字影像,對口授心傳口碑醫藥進行轉錄,將這些寶貴的知識記錄下來并且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不但通過紙質媒體,而且通過電子媒體,向大眾廣為宣傳民族醫藥知識,為人們的健康作出貢獻。
2.3 追蹤相關少數民族醫藥代表人物的醫藥活動
少數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工作復雜而龐大,前期由于社會動蕩不安,所以沒有得到重視。新中國成立后,國家與人民開始重視這項工作,并成立專門部門,定期召開會議宣傳這項工作,其中民族醫藥博覽會就是一大代表(其大會標志見圖1)。因為民族眾多,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有限,因此,每個少數民族醫藥整理方面都有一個或者幾個代表人物。所以,掌握了這些代表人物的醫藥活動,基本就能弄清少數民族醫藥活動的進程與現狀,例如侗族醫藥代表人物龍運光、仫佬醫藥代表人物梁棟、京族醫藥代表人物黃永光,等等。這些代表人物的活動軌跡基本涵蓋了少數民族醫藥活動的全部內容。
2.4 對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的方法進行規范,進而增強民族醫藥發掘整理質量和效率
文獻搜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搜集古代流失于民間的醫藥書籍,或者地方志中與民族醫藥相關的內容,以及民族醫藥專著、民族醫藥科技論文和會議論文中的內容;或者走訪一些老人,對有醫藥背景的族人進行采訪,然后整理成冊;再者,通過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動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的醫藥進行搜集整理,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果。由于方法眾多,雜亂無章地進行發掘整理必然會有重復的區域,這樣既浪費人力物力,又延遲了工作進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應該對發掘整理的方法進行規范,根據各民族具體的情況,明確分類,按照一定的、統一的標準去開展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族醫藥發掘整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3 結語
近年來,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少數民族醫藥歷史的部分內容,為中國傳統醫學做出重要貢獻。然而,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些少數民族因為開始的時間較晚,發掘整理工作有一定困難,還有各民族對醫藥文獻整理的進度不一致,不能很好地協調,因此要采取一些相應的解決措施和方法,使得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工作能夠更好地進行。
參考文獻
[1] 諸國本.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民族醫藥[J].中國醫藥,2013(09): 22-27.
[2] 石光漢.發掘整理中的侗族醫藥(J).醫藥學研究,2013(13):31-36.
[3] 譚恩廣.毛南族醫藥[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