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濤
【內容摘要】本文為研究初中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的合理應用,通過分析初中物理教學中概念教學的意義及作用。并提出符合學生自身認知特點、創設情景、構建概念體系的教學建議。希望可以為眾多一線初中物理教師有效進行概念教學提供有價值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 ?概念 ?有效教學 ?興趣 ?探究
引言
我們知道,物理概念是物理學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為本質和核心的部分。而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門概念較多、原理復雜、知識點前后連接較為緊密的自然學科。其物理概念常常也表現為繞口及難以理解。例如:加速度、勢能、熱能、歐姆定律等等。這一塊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所以,要培養學生的物理探究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就十分必要。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是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的前提,也是學生科學學習物理的保證。因此眾多一線初中物理教師應予以重點關注。避免因為學生對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理解不準確造成學習方式及理解方式的差錯。
一、強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重要意義
首先,通常物理概念是由黑體字標記出來,目的就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般會出現在教材的首末段。深化概念是學習物理的前提,也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概念,才能夠有效的將其轉化為解題方法及學習策略。其次,概念知識的建立也是學生探究物理過程中的砌墻磚,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很好的培養。最后,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中考物理的考查方向也隨之改變,考查范圍更廣,基礎性更強。再加上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常表現為復雜繞口、晦澀難懂。很多學生在做題時常會出現理解模糊,對題干把握不準確。稍有不注意便會落入出題人設計的“陷阱”。同時,加強概念認識也是對當前新課程標準的有力響應,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
二、初中物理合理化概念教學的策略建議
1.教學過程符合學生自身認知特點
我們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門邏輯性、交叉性很強的自然學科。物理概念也常表現為字面意思模糊,繞口難讀等。而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學又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及效率。然而初中階段又是學生心智及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能力有限,受外界條件的影響也十分敏感。這就需要物理教師在展開概念教學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身認知特點,熟知學生的心理機制。有效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為學生在這個階段對知識的認知常表現為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深層的過程。那么,教師在展開概念教學時要做到“感性——理性——抽象 ——具體”的認知過程。通過形象的教學輔助工具將復雜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例如學習“功率”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具體的了解功率。教師可以借助物理模型及事物、圖像、影視等等形象的表現概念。我們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學生分組對實驗大桶中裝水,時間截止后分組稱重。然后計算每組學生的功率。讓學生具體的認識功率的概念,深化本章知識點教學。
2.借助情景教學、深化物理概念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生的最好教師。只有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通常,物理概念比較生澀,很多學生會出現模糊定義,認識不全面。甚至知難而退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將抽象的物理概念通過情景化創設具體化,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講解“聲音傳播的介質”這一概念時候。學生對于“介質”的認識往往不夠深入。而且“介質”本身就是很抽象,學生認識起來容易出現模糊不清的現象。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讓學生加深對聲音傳播介質概念的認識。可以創設情景。讓兩個學生為一組的設置“口杯小電話”,也就是土電話。然后讓學生站到距離很遠,用正常的聲音說話。分別對比普通對話與土電話對話的清晰度。也可以設置真空杯罩,里面放手機。在真空和常規狀態下,分別撥打手機。聽手機鈴聲等等。通過這種情景設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定然高漲。教師也可以趁機詢問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思維。
3.建立概念知識聯系、溫故知新
我們知道,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門知識點聯系較為緊密的學科。而教材的編寫又是經過很多專家反復修訂的,對于學生的認識特點把握也十分準確。知識點的安排也是由淺及深、循循漸進。那么,初中物理教師就要有效構建概念知識體系,方便學生溫故知新。例如學習“機械效率”的概念時候。前后知識點的聯系必然有“有用功、無用功、效率、總功率、額外功”等等。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前后概念的聯系,方便前后知識點的構建。幫助學生溫故知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總結
綜上可知,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及難點模塊,也是學生學習物理學科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為本質和核心的部分。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合理做到概念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從抽象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的學習過程,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的了解,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沈明全. 初中物理起始階段教學方法探討[J]. 考試周刊,2008(21).
[2] 焦愛華、景奉勇.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特點分析及應用[J]. 新課程(中學版),2008(Z1).
[3] 李春密. 初中物理實驗評價體系的構建[J]. 教學儀器與實驗,2008(08).
(作者單位:寧夏海原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