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婷
摘要:細節決定成敗,數學教學中點滴的“細節”也可能決定著教學的成敗。“教學細節”,顧名思義,即一節課中細小的環節。教學細節,存在于教學中一些不易察覺的小處。課堂上的細節雖然小,卻能反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和大智慧。可以說,課堂教學中每個細節的落實,關系到課堂的得失與成敗。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細節;關注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6-0026-01
一、要關注和把握數學教學中的規范化細節
教學中的規范化細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即:
第一、學生作業習慣的細節
在檢查學生的作業時,對錯固然重要,然而作業習慣同樣重要。相對于作業的對錯,學生的作業習慣和作業格式甚至更為重要,它甚至會關系到學生的一生。所以對于學生的作業細節,教師就不僅僅要停留在知識層面,不能簡單地用對錯去判斷,更需要嚴格要求作業的格式。當然,對于那些作業習慣好的學生,教師要極力表揚。同時,為了形成一個良好的作業氛圍,教師在作解題示范時也要特別注意樹立榜樣。
第二、關于錯題訂正符號的細節
在學生的作業中,錯題總是在所難免。在批改學生錯題時,要善于利用作業錯題訂正符號,大部分教師對于學生錯題的批改,都是直接把錯誤的地方圈出來。這樣的批改方式既影響作業的美觀,又不能引起學生對錯題的重視。那么,怎樣進行改進呢?不妨這樣做:對錯題,一定要求學生在錯誤處標明“訂正”二字,并且將正確的解答過程重新書寫出來,教師及時進行再次批改。通過這樣的處理方式,保證了作業的美觀,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加深學生對錯題的印象,同時也使學生對錯誤之處能夠及時的更正,掌握正確的解答方法。
第三、學生上課狀態中的細節
有人說,會聽課的孩子才是會學習的孩子。這話是有道理的,孩子上課的狀態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是學習效果的保證。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在上課狀態中的一些細節,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細微情況。這些情況包括學生聽課時的眼神、說話的語氣以及動作的力度,要通過這些看出學生情緒的變化,對其作出具體的要求和相應的調節。當然,要做到這些,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識和比較強的洞察力。
二、關注教材中的細節
教材中細節的設計往往反映了教材對學生的度量以及對教學環境的理解和把握,也緣于對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把握教材中的細節不是淺嘗輒止的表面作秀,更不是刻意創設的應景之作,把握教材中的細節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教材深刻把握后的巧妙創設。巧妙的預設就來源于教師對教材中細節的關注,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教材中的細節,教師才不像有些教師不停地強調“循環”的含義,即就是反復地、不斷地重復出現。在枯燥的講解中,學生仍會不易理解“循環”的含義,而通過對教材細節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這位教師就巧妙地利用一個學生熟悉的故事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了循環的含義。
關注教材中的細節還表現為在發現規律性知識時,要善于開展合作。
為了能理解和把握到教材中的細節,教師應做到對教材的細致推敲和研究,以更好地領會編寫意圖,對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合理的破析,并充分發揮例題的作用。
例如把分數化成小數的知識點,教材上只介紹了一般方法即用分子除以分母。有位老師對教材做了這樣的處理,在面對一些分母是20、25、50、125的特殊分數時,教師先出示1/125=什么小數這樣的題,然后給學生討論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出更簡便的化法。學生這時帶著懸念紛紛自己尋找合作伙伴進行探究。當他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仍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輕聲提醒:“能將1/125變成分母是1000的分數嗎?”一語一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路頓時被打開,繼而在思索討論的基礎上,這個特殊的分數很快被化成了小數。
三、關注教學過程中的細節
課堂教學是很難預測的,尤其對于小學課堂來說,它既融合和滲透了知識與能力,使得二者相互交叉,同時,也是精神與生命共同發展成長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個鮮活的細節時時閃爍跳躍著。只有關注、珍視教學過程中的細節,課堂才會是一個“動態”、有“生命力”的課堂。
首先,應關注教學過程的開端,讓學生感受溫暖。比如預備鈴響了以后教師才拿著書匆匆趕往教室,有的教師第二遍鈴響了還沒有趕到教室,這樣匆忙開始的一節數學課效果自然不會很好。因為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物質上,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而如果教師能提前進課堂,就可以做好上課的各種準備工作,還可以督促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了有效教學的時間和質量。此外,影響課堂教學的細節還有:來到課堂面帶著微笑,起立時,環視學生,講解過程中,給予學困生至少一個回答問題的機會,練習過程中,耐心地輔導過至少一位中等生和學困生以及下課前,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等。這些課堂上最平常、最細小的行為,往往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和對他們內心的關注,這樣知識就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另外,對教學過程的關注還表現在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獨自思考的時間。通常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提問題思考問題時,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即馬上要求學生討論交流。許多情況下,往往表面上看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都參與了,你說,我說,大家說,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學生在討論和思考中思維的深度不夠。如果學生不經過深入地思考就能獲得問題的答案,那問題本身就無需討論;如果遇到難以馬上得出答案的問題,學生也自然不能馬上思考出固定的答案。如果學生自己沒有進行思考就交流起來了,那也是淺層次的。長期如此,還會影響到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教師更要積極地關注學生獨立思考的細節。
總之,在教學實踐研究中,教學細節是一個重要內容。它雖然是構成教學行為的最小單位,但也正是教學行為的微觀分解。關注這些教學過程的關節點有助于實現課堂的推動激活、連接和延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關注細節,要在外顯性和可觀察性基礎上對教學細節進行關注和把握,要通過觀察學生的外部行為進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柳泉鎮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關注細節[J].教育創新學刊.2013.06期
[2]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2012.10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09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