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明
【摘要】總結古人對脅痛的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療的基本思想,具體的分析脅痛的中醫診斷和脅痛的治療方法,并根據綜合分析研究找出中醫內科脅痛診斷和治療的研究發展方向。
【關鍵詞】脅痛;中醫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 【文獻標志碼】A
祖國醫學對脅痛的認識與看法
關于肋痛這一病情,在我國的傳統藝術之中有著很多的記載。例如,在我國傳統的醫學巨著《內經》之中,就有著關于肋痛的相關內容。在《內經》之中,作者認為,患者之所以會存在一些寒熱癥狀,主要就是應為在患者的肝膽部位發生了一些病變,進而引發患者的肋痛癥狀。與此同時,和《內經》之中的內容相對應的是,在我國的另一本醫學巨著《素問·刺熱篇》恰好就詮釋了患者的肝膽部位發生了一些病變引發肋痛的原因,在這篇文章之中也具體的介紹了肋痛的具體的表現形式。張仲景經過對病理的分析,認為脅痛患者應當采用溫藥治療的方法;隋代《諸病源候論·肝病候》之中就提到了關于脅痛的辯證治療的方法:在這部醫書之中,作者具體的支出,患者之所以會產生了肋痛的情況,就是因為在患者的體內的肝臟部位的火氣過盛,一般情況下,患者會出現眼睛發紅、肋部疼痛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患者的整體的患病情況會一直蔓延到患者的腹部為止,與此同時,患者在肋痛的同時,還會存在一系列的并發癥(例如患者會出現相應的頭暈耳鳴、臉龐浮腫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在進行對這樣的患者的治療的過程之中,采用瀉法來進行治療。綜上所述,我國的傳統中醫已經對脅痛診斷及治療有了較深的研究。
中醫內科的脅痛診斷及治療
在我國各種古典的醫書之中,概括性的講述了引發肋痛的幾種基本類別,并概括性的講述了產生脅痛的幾種原因。通過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研究,結合分析現代醫學的治療理論,不難看出,脅痛與肝膽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一般情況下,肝在人體之中發揮著疏泄的重要作用,幫助人體內部的脾胃之氣升降平衡,保證人體的正常運行。一旦人體的肝失疏泄,就會導致人體內部氣機運行不暢,進而導致脈絡被阻。與此同時,人體的脅下部位又是肝膽經所行之處,氣機不暢就會產生就會產生郁結現象,可引起脅痛。
一般情況下,引發肝失疏泄問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具體的來說,肋痛患者之所以會產生這些不同類型的病癥,根據患者的不同的病癥的特點,也有著各不相同的原因。具體的來說,在進行對肋痛患者診斷的過程之中,首先要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診斷分析,并根據患者的不同的疼痛的表現形式,找尋出患者具體的疼痛的特點,并對引發肋痛患者疼痛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與此同時,在肋痛患者出現情緒波動的情況下,脅痛將會更加劇烈,食欲不振,脈弦,苔薄白的問題。方以柴胡疏肝散類方加減治療,藥用柴胡、枳殼,川芎、當歸、佛手、元胡、川楝子、白芍等。發揮舒肝解郁、理氣止痛,有效的治療患者的脅痛;肝膽濕熱者表現為脅肋疼痛,疼痛還會放射至肩背,出現寒熱交替,心煩氣躁,與此同時,這一類型的患者還會出現一些類似的并發癥狀,嚴重的干擾到了肋痛患者的正常生活,對肋痛患者病情的好轉有著一定的影響;淤血阻滯者應根據患者瘀血的輕重緩急情況分別給予患者知柏地黃丸進行治療,并使用知柏地黃丸進行養陰柔肝,降低患者體內的虛火。對于肝陰不足患者的治療過程,由于肝陰的情況不同,就很容易導致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產生一些關于病情的混淆的情況,嚴重的干擾到患者的疾病診斷和治療過程,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在望診的過程之中仔細觀察,如果患者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癥狀,例如患者的嘴唇部位經常會出現干燥的情況,與此同時,患者的舌頭部位也會出現一系列的病變情況,患者的脈象也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特點,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對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養血療法,并通過這種療法促進患者身體的健康;如果患者出現的肋痛的病情和患者的淤血問題關系,患者還具有刺痛感覺,患者疼痛劇烈,在夜晚的時候疼痛尤為劇烈,患者會出現舌頭部位的一些病變的情況,具體的來說,一旦患者出現了肋痛的情況,患者的脈象也會變得不夠平穩,針對這樣的情況,在進行對患者的治療的過程之中,要針對患者出現的具體病情,采用相應的治療藥材和材料(例如膈下逐瘀湯等材料),與此同時,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之中,還要對患者的各種穴道進行配合的治療,以便于發揮出最好的治療效果。
結論
綜上所述,經過對傳統中醫和現代醫學技術的分析整理,不難看出,患者產生脅痛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肝膽氣血阻滯所致。與此同時,我國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對于肝膽病變有著豐富的應對手段,治療的方法和手段也相對比較豐富,隨著我國醫學界對于脅痛的研究的逐步加深,我國的中醫研究通過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對于治療脅痛患者的疼痛有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何仁.肝膽病證診治說略[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13.27(4):31.
[2] 王育群.肝膽證治廣纂[M].呼和浩特: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32.
[3] 王俐瓊,張瑋.脅痛的中醫辨治[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1.10(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