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粧等



摘要:基于水禽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及競爭力提升目標,對清遠市飛來峽鎮的水禽產業整體發展現狀及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通過實地到飛來峽鎮調研并進行問卷數據分析,從質量競爭力、價格競爭力、技術競爭力、組織競爭力等四個方面剖析了水禽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水禽;產業競爭力;對策建議;清遠市飛來峽鎮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5)05-0005-07
水禽養殖是清遠市飛來峽鎮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產值不斷提高。該地區的養殖戶基本上都是養殖當地的烏鬃鵝,該品種憑其肉質鮮美、體質堅實而成為廣東省四大名優鵝種之一,也是飛來峽鎮的一大產業特色。近年來,飛來峽鎮水禽產業所占經濟比重已經逐年上升,就個體養殖戶而言,養殖收入是比較可觀的,因此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1]。然而,水禽產業要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具體表現在:第一,水禽產業行業標準和統一規范缺失,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令人擔憂[2]。第二,市場價格波動頻繁,養殖從業者效益不穩。第三,水禽產業養殖環節對環境影響大,養殖技術較為落后。第四,水禽產業利潤分配不均勻,產業鏈上各環節利益分配不合理,養殖戶承擔的風險更大,營利過低;而加工企業,即使原材料成本上升,飼料成本增加,人工工資提高,通過產品的附加工和深加工技術,仍可以保持原本的利益空間,產業利潤分配不合理,打擊了農戶養殖的積極性。綜上所述,水禽產業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農戶致富,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相對其他產業而言,水禽產業要提升其競爭力,仍存在著諸多阻礙,產業的規?;?、產業化還未完成,產業發展的特色和優勢還未形成,產業鏈條件還未完善,市場的抗風險能力較弱,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3]。在此背景下,水禽產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必須要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以更高的產品技術含量和不可替代的市場供給應對市場波動,保證水禽產品價格的穩定性,促進水禽產業的多樣性發展,增加水禽產品的消費需求,確保水禽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養殖技術水平,改善養殖方式,降低養殖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保證水禽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1 清遠市飛來峽鎮水禽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1.1 產業發展現狀
1.1.1 生產的總體情況 飛來峽鎮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擁有上千畝的水域面積,為當地的水禽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飛來峽鎮水禽養殖都是個體經營戶,主要以養鵝為主,養殖鵝的品種主要是清遠烏鬃鵝、馬崗鵝。鵝分種鵝及肉鵝兩種,其中清華村和龍埗村每年的鵝養殖量在80 000~90 000羽左右,種鵝及肉鵝各占約50%。種鵝的養殖周期為3年,第一年不投產,在第二、三年銷售鵝苗獲利,第三年后種鵝作為肉鵝銷售出去。肉鵝的養殖周期為70~80 d,每年養殖5~6批,就此而言出產鵝的數量是相當大的。
1.1.2 水禽的養殖模式 飛來峽鎮水禽的養殖模式主要是鵝魚混養模式,該養殖模式是以魚塘作為承載鵝帶來的污水及排泄物的載體,利用鵝排泄物中還未消化的飼料作為魚的飼料,從而達到節約成本、環保的良性循環?;祓B模式中全部采取圈養模式,即在池塘邊圈出一小塊地用來建鵝舍,每天將鵝舍中的排泄物及飼料投入池塘喂魚。在混養模式中,鵝為魚提供了飼料,魚為鵝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水源,兩者相互促進,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及經濟效益。
1.1.3 銷售的總體情況 養殖戶的銷售方式一般都是收購商上門收購,很少直接到市場上銷售,種鵝出產鵝苗的數量每年在120萬羽以上,每年創造的經濟價值超過1 200萬元;肉鵝每年的出欄量在40 000只以上,總銷售額載320萬元以上。
1.2 飛來峽鎮水禽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2.1 水禽養殖綜合利用度不高 根據調查,90%的養殖戶愿意采用健康的養殖模式,因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應該協調好生態環境等其他方面的健康發展,而不應該僅僅只是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
對于少部分不愿意采用生態養殖模式的養殖戶來說,他們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沒有足夠的資金;二是沒有足夠的場地來供他們采用新的養殖模式;三是覺得周圍沒人這樣做,沒有實例可以借鑒參考,擔心會失敗以至于造成很大的損失。
對于愿意采用生態養殖的養殖戶,采用的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糞便循環模式,最大利潤在喂魚、農家肥環節,能提高大約10%;第二種是生態循環模式,最大利潤在副產品環節,能提高大約10%;第三種是水塘養殖循環模式,最大利潤在鵝苗環節,能提高大約80%。
1.2.2 水禽市場價格波動頻繁 養殖戶普遍認為鵝的價格波動很大,而影響價格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市場供求和天氣等三方面,且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價格變動讓養殖戶有賺有賠這種情況一直存在,養殖戶的發展大受限制,例如技術投入和養殖規模,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養殖戶都希望價格穩定,減少波動,增加經濟收入,減輕家庭的負擔。
1.2.3 水禽養殖技術單一 由圖1可見,調查的10戶養殖戶當中有9戶都沒有參加過養殖技術方面的相關培訓,只有1戶偶爾去參加培訓。其原因是大部分養殖戶在進入水禽養殖行業之前都會咨詢當地養殖比較有名的養殖戶,然后再自己去實踐,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養殖方法,頁對于政府或其他機構組織的培訓基本沒去參加,對關于水禽養殖產業各方面的發展情況都不太了解。
經過調查走訪該地區的10戶大型養殖戶可知,其所掌握的經驗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摸索及相互間學習得來的,少數得到過鄉鎮農技站技術指導、培訓和親朋好友無償幫助。基本沒有通過養殖協會、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通過飼料供應商的指導來獲取養殖技術。大部分養殖戶都覺得目前自己的養殖技術有些地方很有必要改進,特別是疫病防治方面。由調查可知,有60%的養殖戶愿意采用新的養殖技術,頁40%的養殖戶不愿意采用新的養殖技術。據了解,不愿意采用新的養殖技術的養殖戶主要是擔心新的養殖技術成本高、投入大及適用性問題。而愿意采用新技術的養殖戶,其對使用新技術后的預期目標50%的養殖戶想提高產量,20%的養殖戶想賣出好價格,10%的養殖戶想提高質量、降低疫病風險、采取復合養殖,10%的養殖戶想提高利用率,10%的養殖戶想增加收入。采用新技術就一定會有風險,有50%的養殖戶覺得風險較高,33%的養殖戶覺得風險一般,17%的養殖戶覺得風險較低。50%的養殖戶覺得掌握新技術較難,33%的養殖戶覺得難度適中,17%的養殖戶覺得簡單易學。支付新技術的成本方面,有60%的養殖戶覺得效果好的話,投入高點也無所謂;25%的養殖戶覺得最好沒有投入;15%的養殖戶覺得較少的投入可以接受。對于新技術的推廣時機,更多人更想在中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