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健
【內容摘要】體育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努力創設讓學生“樂學”的課堂教學氛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掌握技能,變“厭學”為“樂學”。讓學生在“樂”中主動學習和探究,使他們學有所獲,練得所得,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關鍵詞】興趣 樂學 學習探究 創設氛圍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一切知識的最基本動因。體育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努力創設讓學生“樂學”的課堂教學氛圍,悟樂有道,一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掌握技能,變“厭學”為“樂學”。
當前,運用單調陳舊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參與率低、興趣低的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努力去探尋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挑戰,向四十五分鐘要效率、要質量。通過一段時間摸索和實踐,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創設體育教學的“樂學”氛圍上有了一些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展示魅力,樂在探究
“最好的學習動機,便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產生興趣。”體育教學內容缺乏如音樂、美術那樣豐富的感情色彩,但其本身也蘊藏著一些內在的規律和美的因素。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這便需要教師在備課中、上課時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充分展示體育本身的內在魅力,把抽象的動作形象化,枯燥的動作生動化,以產生活潑的課堂教學效率;并精心設計出“學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學程序,引導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自我鍛煉,積極探究。
例如隊列訓練,鼓噪單調的報數往往使學生形成機械性報答,不妨采用多種形式如字母報數A、B、C、D……報數;奇數報數1、3、5、7……;倒數報警10、9、8、7……等;三面轉發中,一改傳統教法,采用擊掌形式,也可用與口令相反的方法做出動作等,使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興奮性均大為提高。通過測試得知,前者學生參與率為65%左右,而后者則高達98%,這樣的學習使學生身心愉悅,所學東西長久不忘。
二、示范引領,樂在參與
中學生對新知識、新動作充滿興趣和好奇心,當學生有了學習某一動作技能的愿望,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習的愿望越強,學習的積極性便越高,這種愿望又會隨著學習的深入而進一步增強。在教學初一的技巧課中,在學習前滾翻第一課時教學時,設計示范做了一個體操中的魚躍前滾翻的動作,當我示范完后,學生對這個動作充滿好奇與羨慕,都想學做這個動作。我說:“不,今天我們只學它的基本動作前滾翻,只有學好了前滾翻,才能做好魚躍前滾翻,才能學好體操打好基礎。”在整個練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隨著學生掌握技能動作的不斷深入,要在新教材的導入,教材搭配的過程中精心設計,激起學生的認知原動力,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飽滿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去學、去練,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在準備活動中,傳統做法學生已經厭倦,不妨利用不同的游戲來完成。在多次公開教學活動中,我的游戲切入法得到同行肯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需要輕松、愉快的教學手段,運用游戲的教學手段對于克服成年化教學,女生教學男生化、提高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以及陶冶學生的情操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例如:常用的繞田徑場慢跑改為“8”字型跑或螺旋形跑,或采用“拉網捕魚”等游戲,讓學生既得到身體鍛煉又開發了智慧,課堂氛圍濃效果好,參與率高。所以只有讓學生同通過主動探索后獲得知識技能的增長從而給他們帶來內心的滿足感,才能對學習有更持久和廣泛的促進作用。
三、智慧碰撞,樂在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形式要新,方法要巧,手段要多;理論、實踐的交替運用;順口溜的運用;直觀教具的投入,問題情境的設置;全身感官的參與等,調動一切內驅力,看、聽、想、練四法齊下,一舉多得,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教會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
在初二籃球投籃技術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順序,先讓學生學,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學生進行自主嘗試,看怎么樣才是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怎么才能投得準,姿勢正確好看。開始學生沒有秩序的亂投,有單手的,有雙手的,還有的像扔石頭那樣去扔的。我沒有責備學生,而是鼓勵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嘗試多種投籃方法。接著,讓學生觀看一段NBA的籃球投籃視頻,再讓學生模仿他們的投籃姿勢。這時候,學生不再像開始那樣無序,而是根據視頻中的動作進行有序的模仿練習,充分暴露學生在練習中的各個問題。
根據學生練習中存在的缺點,我再提出學生應該注意的細節:投籃的用力順序、投籃時球的飛行弧度、投籃時球的旋轉方向等,學生們按小組有秩序地細細體會,自主悟出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要領:持球手型正確,蹬地、抬肘、屈腕、撥指動作協調連貫,球出手后,手要指向籃筐,我順便做了幾次投籃示范。學生開始按我的要求投籃了,動作姿勢逐漸正確,還不時模仿我的動作投籃,我不時提醒他們,讓學生在練習中充分體會動作要領。
十分鐘后的相互交流中,同學們暢所欲言: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要領,哪個地方不對,哪個地方需要糾正技術,在交流中同時也驗證一下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隨后,由各小組組長組織帶領練習,組與組之間相互研究,改進、提高自己的技術動作。在這期間有些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方向不正確;為什么用不上力?我隨時給他們做出了解答:方向不正確是因為投籃時沒有屈腕、撥指,投籃后投籃手沒有指向籃筐;用不上力是因為上下肢用力不協調,加強自己協調性訓練。順便對開始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投籃時要上下肢協調用力,由下到上;投籃時球的飛行弧度以中弧比較適合;投籃時籃球的旋轉動作是直著向后旋轉。學生根據這些方法再體會,通過以上的練,小組討論,充分暴露問題,解決問題。結果本課學生的的達標率高達90%,超出我課前的預計10%還多點,讓我充分體會到樂學教學帶來的好處。
四、創設環境,樂在自信
充分利用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引導學生手、口、眼、腦全身感官一并參與,是誘發學習興趣,創造學生樂學氛圍的重要保證,但和諧的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許多教師為貪圖省事省力隨意放置教具,殊不知學習環境潛移默化著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一到操場,看見標志鮮明、擺布新穎的場地布置,已經產生了學習的心理因而“蠢蠢欲動”,接下來的練習便會水到渠成。因此,和諧的環境不容忽視。
1.新穎的環境布置,即硬環境,是吸引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前提。良好的硬環境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溫馨嚴肅又不乏吸引力的感覺,使他們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動作規范,鍛煉積極,從而保證高質量、高效率。我校在操場四周,教學樓通道、教室等地設立了許多知名體育運動員、教練員為國爭光的實例或名人名言的宣傳欄和招貼畫,以此來激勵學生,效果明顯。在具體的操作中,特別是在實心球復習課時,男女同學各分三個區:優秀區、良好區、練習區,每個區標準都用石粉劃出,學生按能力分于各區,學生競賽意識馬上體現出來。實踐證明,在這樣的環境中投擲的參與率與實效性比以往統一在鉛球區域內投擲高出30%左右。
2.融洽的師生關系,即軟環境,是增強信心的必備條件。良好的課堂氛圍的營建和形成,取決于教師思想的轉變。在教學中,教師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既是組織者,又是積極參與者,還應是學生的好朋友。不能凌駕于學生之上,專門發號施令,而應該與學生平等相處,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說:“嚴格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學生的人格、力量和能力。”教師切不可歧視學生,應多鼓勵,對一些肥胖學生、身材有缺陷的學生,更應該以情激情,嚴密適度,嚴而有格,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種種困難,使學生“親其師而樂其道”,對學生產生一種透入心靈的學習動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創設生動活潑、輕松愉快而又新穎實效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樂”中主動學習和探究,使他們學有所獲,練得所得,是所有體育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只要勇于創新和進取,定能讓我們的體育教學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