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華麗
摘要:新課程改革倡導有效教學,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運用全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本文從四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進行探究,以期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 課堂教學 ?有效性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開始全面改革,逐漸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涌現出了各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打破了原來相對呆板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這也給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更新觀念,創新教法,以切實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重視課前預習,加強指導
課前預習是一種自學行為,對于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他們只有預習了才能明確每課的重點、難點,什么地方不懂,進而上課有所側重地聽講,提高聽課效率。但很多學生不懂得如何預習,認為預習只是讀讀生字、課文而已,這根本達不到預習的目的。為此,我們要做好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工作,讓學生實現有效預習。一方面,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并劃好預習范圍,設置一些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的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找到答案;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寫預習筆記,將在預習過程中弄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上課時與教師交流,共同解決。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了預習作業后,一定要在下次上課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每位學生其實都有惰性,小學生年紀小,更是如此,如果教師一次兩次不檢查,學生預習成績得不到教師的認可,他們就會失去預習的熱情,敷衍了事。這樣的話,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
二、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教師若能在教學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感官處于最佳活躍狀態,誘發良好的學習動機。那么,如何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思維發展狀況,發揮圖示、教具的作用,創設各種情境,讓一個個枯燥的文字符號變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形象和信息載體,從而把學生帶入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情感活力,讓他們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
(二)組織競賽,激發興趣
小學生好勝心強,不甘落后,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組織一些競賽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方式可以是書面的、口頭的或活動性的等,次數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過多,要通盤考慮,讓每一個學生盡可能都有在競賽中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都有取勝的可能。實踐證明,競賽能使學生快速進入活躍、興奮的狀態,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實施啟發式教學的重要一環。一個好的提問,不僅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他們深入思考。由此可見,課堂提問的重要性。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呢?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一是要有目的性。每一節課都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師的提問應緊扣教學目標,明確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還是發展能力而提,以真正服務于學生。二是要有層次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他們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都不相同,我們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合理設計提問,即問題應該具有層次性,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三是要有啟發性。創造力是素質教育中最高的能力目標,也是21世紀人才的最重要特征。在語文課堂提問中,教師應時刻不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進行思考。此外,教師也要注意提問的切入點和時機,在學生所學知識的重難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在學生學習的疑惑處、思維受阻時及時提問,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最多。它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以合作為學習方式而展開的活動,具有優勢互補、功能整合的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現階段,雖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已被教師廣泛應用于了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因對新課程理念的錯誤理解,仍有部分教師沒有真正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本質,使其流于形式,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那么,我們如何做才能真正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呢?一是要科學組建小組。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教師要把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即每個組的成員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而且各組之間水平必須大體持平。這樣做既有利于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又有利于小組內成員互補互助。二是要明確分工。一個小組一般有4~6人組成,為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必須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將他們明確分工,如把善于組織活動的學生安排為組長,把善于記錄的學生安排為記錄員,把善于表達的學生安排為中心發言人。三是要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當學生因知識儲備和生活閱歷的限制無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時,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啟發,多角度思考,充分發揮其群體創造性;當遇到爭論性的問題,學生不能明確其答案時,可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辯明問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小組合作學習雖然以學生為主,但不代表教師要完全放手,我們應做好巡視工作,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必要時加以指導。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教師只有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組織和開展課堂活動,才能實現有效教學,開創小學語文教學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林璟.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J].青春歲月,2012(14).
[2]陳小燁.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8(11).
[3]張學莉.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