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銀 丁麗萍 王鳳蓮 等
【摘要】目的 探討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導致局部皮膚損傷的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將106例經橈動脈路徑行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止血的患者,按是否發生皮膚損傷將患者分為皮損組9例和正常組97例,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兩組單因素分析提示腕圍、體重指數、合并糖尿病病史、肝素用量及冠脈內支架植入術(PCI)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腕圍、體重指數、合并糖尿病、肝素用量、PCI是經橈動脈途徑行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導致局部皮損的高風險因素。
【關鍵詞】冠脈介入;橈動脈止血器;皮膚損傷;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iabetes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SHEN Guang-yin,DING Li-ping,WANG Feng-lian,ZHANG Xiu-lan,HUANG Ji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Hefei City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Anhui Hefei 23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onary intervention postoperative use of radial artery tourniquet, lead to the risk factors of local skin damage.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106 cases of the radial artery path line coronary interventio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use of radial artery hemostat hemostatic,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 skin damage divided into skin lesion (9 cases) and normal group (97 cases),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Results Two groups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uggest wrist circumference (P<0.05), body mass index (P<0.05),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P<0.05), the dosage of heparin (P<0.05) and coronary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 (PCI)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Wrist circumference, body mass index, diabetes mellitus, the dosage of heparin, PCI via radial artery pathway i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ostoperative use of radial artery tourniquet, lead to high risk factors of local lesion.
【key words】Coronary intervention;Radial artery bleeding;Skin damage; Risk factors
冠脈介入診療是目前診斷和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冠狀動脈造影可提供冠狀動脈病變、性質、范圍、側支循環等準確資料[1],所以冠狀動脈造影是目前診斷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2]。目前經橈動脈徑路行冠脈介入診療是最常用的入路之一具有無需長時間臥床、術后可立即壓迫止血且迷走神經反射少、局部出血少、周圍血管并發癥少等優點[3]。橈動脈止血器是我科目前主要的止血器材。本研究主要對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導致局部皮膚損傷(包括水泡、局部發紅、皮膚破損)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建立相關的風險評估提供相應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9月在我科經橈動脈徑路行冠脈介入診療的患者106例。入選標準:①術前Allen試驗均為陽性,既往無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CAG)或PCI病史;②術前使用抗凝治療措施一致;③術后即刻拔出橈動脈鞘管;④由專人進行橈動脈止血器的操作;⑤用專用注射器向橈動脈止血器內氣囊注入空氣,將氣囊充氣,壓力以患者傷口不出血為止,術后1 h逐漸放氣,以后每小時減壓一次,4 h完全解除壓迫。
1.2 觀察指標與方法
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后,在止血效果相同的情況下,將出現局部皮膚損傷的患者分為皮損組,未出現皮膚損傷的患者為正常組。觀察年齡、性別、肥胖(腕圍)、體重指數、有無糖尿病病史、肝素用量、CAG、PCI等因素與導致局部皮損的相關性。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臨床資料比較
比較臨床各資料與正常組及皮損組的相關性。見表1。
表1 臨床資料比較
項目 皮損組 正常組 P
n 9 97
年齡 60.67±10.00 58.99± 0.620
性別(男/女) 3/6 50/47 0.49
腕圍 17.22±4.38 15.35 ±2.07 0.000
體重指數(kg/m2) 23.92±2.22 24.04±2.75 0.029
合并糖尿病(例) 5 19 0.04
肝素用量 5777.78±2948.63 4257.73±2803.56 0.039
CAG 3 58 0.24
PCI 6 27 0.04
單因素分析提示年齡、性別、CA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而腕圍、體重指數、合并糖尿病、PCI、肝素用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故提示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致局部皮損與腕圍、體重指數、合并糖尿病病史、肝素用量、PCI有一定相關性。
3 討 論
近年來,隨著冠心病的發病率不斷增加,發病年齡也在提前,冠脈介入診療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冠心病的診斷與治療中[4],經橈動脈路徑行冠心病介入診療是目前最常用的路徑,目前橈動脈止血器作為術后有效的止血器械現被臨床廣泛運用,與其使用后可導致的并發癥,是目前臨床非常重視的問題。
本研究主要針對在臨床工作過程中,護理經橈動脈途徑行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導致局部皮損患者的體會,并收集各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各種因素對局部皮膚的影響,以及各因素對導致局部皮損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經橈動脈途徑行冠脈介入術后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導致局部皮損與(肥胖)腕圍、體重指數、有無糖尿病病史、肝素用量、CAG、PCI因素有關,也就是,這些因素是可能導致局部皮損的高風險因素。
總結經驗教訓:①所有經橈動脈途徑行冠脈介入病人,術前由責任護士認真評估患者皮膚情況及相關的危險因素;②術中在介入護理記錄單認真、準確記錄肝素用量,并評價局部皮膚情況;③術后加強巡視,密切觀察局部皮膚及末梢循環及皮膚情況,指導患者按要求進行術側上肢的制動等工作;④對有高風險因素存在的患者,更應引起重視。
針對以上的研究,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工作,收集相關的評分標準,建立一個系統的評價標準,針對患者的信息進行評估患者是否是高風險患者,并積極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在原橈動脈止血器使用前,在患者腕部先用無菌紗布覆蓋一圈,其效果正在臨床觀察階段)。
參考文獻
[1] 馬發鈺.動脈止血器在冠狀動脈造影術后穿刺部位壓迫止血的應用效果觀察.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4):24.
[2] 尤黎明,吳 瑛.內科護理學.第五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8.
[3] 高 萍,瞿惠娟,李 林,等.TR-Band止血器在經橈動脈徑路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局部壓迫止血中的應用.全科護理,2010,8(8):1998-1999.
[4] 李 菲,韓雅玲.冠狀動脈介入術中對比劑腎病及相關不良反應的急救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