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霞
摘要:素質教育蘊含在各個學科的教育過程當中,教學時必須在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下構建各學科自己的具體目標,進而探索實現這些目標的可行方法和途徑。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要在教學過程當中做到素質教育的課程化、課程教育內容的素質化。通俗地講,就是各學科都要研究如何在自己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落實素質教育。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素質教育展開探究,不到之處還望大家斧正。
關鍵詞:小學語文 ? 素質教育 ? 運用
一、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
美國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早在1946年就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學習金字塔”教學理論。其中顯示通過兩周的學習,采用不同方式的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百分比差距相當明顯:討論50%,實踐75%,教授他人90%,閱讀10%,視聽20%,示范30%。由此可見,在由學生參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量要遠遠高于單獨的教授課。所以,我們就應該面對全體學生,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形式,動員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要做到這一點,廣大教師必須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活動,按照教材的讀寫要求,安排好學生的活動內容和次序,巧設疑點,做到問題的難易程度合理搭配,從而激發出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靈感,促使人人思考,個個參與。同時,還要切實避免教師和幾個尖子生反復“表演”的現象。對能力差的學生,可讓他們回答一些淺顯的問題,增強自信心;對優秀生,則讓他們回答難度大一點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各有所得、共同進步。
二、每天抄一個成語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把發現的好詞佳句摘抄下來,是小學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成語而言,它言簡意賅,有其特定的含義和固定的結構,是小學語文之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作文時恰如其分地運用幾個成語,或說話、演講時恰到好處地來上幾個成語,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儲備。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成語的積累,常常讓學生在抄錄閱讀中發現的佳詞妙句的基礎上,另辟一個欄目,每天至少抄一個成語,日積月累,數量相當可觀。具體方法是:每天由學生輪流在教室后面三塊小黑板中的一塊中選抄一個或多個成語,注上拼音,寫出含義,批注關鍵字的意思,指出容易讀錯的拼音,其余學生分別記在各自的抄寫本上。過一段時間,再檢查學生摘抄的情況,積極表揚抄得好的同學。領外,還要適時進行成語填空、成語釋義、成語改錯、成語接龍、成語謎宮等趣味活動,真正讓抄寫的成語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讓學生養成重視成語、自覺學習成語的好習慣。
三、夯實基礎教育,謀求全面發展
語文是小學階段各科教學的基礎。其中,語文基礎知識更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著力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無可厚非。但理論要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現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與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并不矛盾,而是一對相鋪相成、共同提高的的手段。所以,我們不但要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還必須加強學生語言文字的應用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鑒于語文課強調的就是字、詞、句、篇等理論基礎,抓的就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而語文課的教學目的也是讓學生能通過掌握和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去獲取更多的知識,拓寬視野,為將來進入社會打下良的好基礎。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重新組合教學方式和手段,從而培養一批不僅知識豐富,還善于思維、勤于運用的一代新人。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
在高考指揮棒的引領下,教師過于著重智力教育,常常為了教績而教學,弱化了育人。殊不知,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升學、工作,更應該提高學生的內在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高尚的思想品質等。
現行語文教材中不乏教育題材的文章,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德育的滲透,時常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去領會、深思。如《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等課文中,無數先輩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所體現的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讓學生對他們產生了無比的敬意,培養并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地理,古跡、江河山川的描寫,如《西沙群島》《頤和園》等,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遼闊、壯美和歷史文化的悠久、燦然,更加激發了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絕佳素材。
五、利用討論式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
討論式教學是素質教學中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只有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領會教材的深層含義,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鼓勵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自由發揮想象,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真正掌握。
以《小白兔與小灰兔》一課為例,教師可在講課程內容之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并預設一些問題供學生進行討論。
1.如果是你小山羊,當你幫老山羊挑了白菜回家,你會選擇那種獎勵,白菜種子還是白菜?
2.如果你不懂得如何種植白菜怎么辦?
對于這些書本上沒有的內容,學生對往往會給出形形色色的答案,如向老山羊學習、問媽媽等,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六、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
一次考試、一個名次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教學質量,一張試卷、一個分數也不能代表學生的真正素養。對學生語文素質的評價,除了考試成績外,更主要的是看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情感)、思維品質、學習方法及各種應用能力等的形成和提高。所以,我們應該積極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并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小學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建立起一套切實可行的,能全面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體系。
總之,素質教育是我們民族振興的關鍵,也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教學,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尤其重要。只有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價值,為學生日后的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周廣秋.略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教育[J].科技信息,2008(15).
[2]陳素瓊.引導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J].教育教學研究,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