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摘 要]碳會計因低碳經濟的興起而產生與發展,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研究發展碳會計的必要性,闡述了碳會計與傳統會計的聯系,并從會計理論基礎、會計目標、會計信息披露等方面重點比較了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區別,進而提出建立碳會計理論體系,完善我國碳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實現碳會計的“本土化”,搶占碳會計的國際話語權,是我國會計界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碳會計; 低碳經濟; 必要性; 傳統會計; 比較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5)06-0159-02
一、碳會計產生的必要性
2008年,Stewart Jones教授最先提出“碳會計”一詞,他將碳排放、交易及簽證等會計問題稱之為碳排放及碳固會計,即碳會計。碳會計起源于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擔憂,發展成熟于環境會計,其實質是環境會計的重要分支。碳會計的出現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可持續發展理論要求人類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注意環境保護,實現“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其表達式為:發展=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環境保護。正是由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人們開始將環境問題納入會計研究中,為測度可持續發展提供流量和存量信息。低碳經濟是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發展低碳經濟既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碳會計的建立提出了挑戰。
(二)體現企業低碳責任的需要
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社會責任會計將傳統的一維模式擴展為多維模式和輻射模式,認為企業不僅是經濟組織,更是社會組織,會計理論也從業主理論向企業主體理論轉變,要求企業在為企業主謀求利益的同時,兼顧職工、消費者、政府和社會的利益。碳會計主要對企業履行低碳責任、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進行確認、計量,報告和考核企業自然資源利用率,其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既滿足國家對企業低碳責任的要求,又可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提高企業利潤。
(三)彌補傳統財務會計缺陷的需要
由于傳統會計不對環境污染進行核算,企業和消費者對排放到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支付任何代價,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了重大影響。為彌補傳統財務會計核算的不足,需將核算環境污染的思想注入傳統會計中,將環境內部化為影響企業經營環境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經濟價值。同時,由于不同行業和企業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不同,消除污染的代價也各不相同,因此削弱了會計報表的可比性。碳會計使其在會計活動中得到反映,使不同企業的報表具有可比性。
(四)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需要
傳統會計的信息披露主要通過財務報告的形式披露。低碳經濟下,從國家角度看,國家需要評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整體情況,了解社會的整體碳信息;從企業角度看,企業需要將履行低碳社會責任、治污減排和節能降耗的情況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公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等相關碳信息;從信息使用者角度看,信息使用者需要根據企業的碳相關信息做出評價,決定是否進行投資和選購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需要使碳會計應運而生。
二、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比較
(一)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聯系
傳統財務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量度單位,對企業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運用專門的方法進行確認、計量,并以財務會計報告為主要形式,定期向各經濟利益相關者提供會計信息的企業外部會計。碳會計是以環境法律為依據,用貨幣、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語言表述的方式,對企業節能減排、履行低碳社會責任等進行確認、計量,報告和披露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的一門新興會計學科。因此傳統的財務會計是碳會計的基礎,碳會計是財務會計拓展的結果,兩者具有一定的聯系:1.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假設都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2.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包含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相同3.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同樣包含六要素。
(二)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的區別
1.會計理論基礎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于13世紀興起于經濟較繁榮的意大利,是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核算的需求,其理論基礎為勞動價值理論。碳會計緣于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擔憂,為適應低碳經濟的核算提出,其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稀缺理論、外部影響理論和生態倫理論等。
2.會計主體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將企業作為封閉的一維模式,作為獨立的經濟組織或非經濟組織,不考慮外部性,沒有把會計主體置于整個環境系統。碳會計突破了企業主體的狹隘范圍,延伸到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碳會計將原游離于會計核算系統之外的碳資源的價值損耗和補償納入會計核算系統,核算人與環境系統的能量交換,同時否認任何單個主體的經營活動可以與世隔絕,即碳會計不僅要考核和報告會計主體自身的經濟性,還要考核和報告一個主體對外的不經濟性。
3.會計目標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的目標主要分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兩種觀點。受托責任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是以適當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責任及其履行情況;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碳會計目標必須體現碳會計的本質。碳會計的本質是為可持續發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動,其產生是基于可持續發展,因此碳會計的目標是為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有用信息,關注社會整體利益。
4.會計原則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原則一般包括:客觀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可比注原則、一貫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明晰性原則、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謹慎原則、實際成本核算原則、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重要性原則十二項原則。碳會計除了遵循傳統會計的原則外,還包括資源的稀缺性原則、社會性原則、公平性原則、替代性原則和推定性原則等。endprint
5.會計計量方式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的計量方式主要以貨幣為主,采用定量指標。傳統會計對于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是不能計量的,也不需要對其進行核算。碳會計采用多元計量,既有貨幣計量,也有非貨幣計量,還可用文字和圖表來說明,實現了定量與定性指標的有機結合,更好地實現了會計計量,滿足了信息使用者的更多需求。
6.財務報告模式不同
傳統會計的報告模式主要依賴貨幣數量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主要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三大會計報表,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對報表的編制、報告具有強制性和固定模式。碳會計除了編制傳統三大會計報表外,還需要定性描述與碳會計有關的相關情況。報告模式可采用獨立模式或綜合模式,披露方式有自愿和強制兩種方式。
7.會計信息披露不同
傳統財務會計的信息披露要考慮經濟事項的金額與性質兩方面,基本形成了統一的格式和要求,實現了可比性。我國碳會計信息的披露主要有8種方式:財務報告及附注、單獨的環境報告、社會責任報告、董事會報告、招股說明書、重要事項、內部會議記錄以及管理層討論和分析。由于目前缺乏公認的量化標準和有關碳會計信息披露內容的格式沒有統一的規定或強制要求,難以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也導致有關碳會計信息披露的比例過低,且披露的信息以非財務信息為主。
三、結論
碳會計與傳統財務會計在許多方面存在不同,碳會計是傳統會計在低碳經濟浪潮中的必然轉型。近年來伴隨低碳經濟的盛行和相關信息使用者對有關碳信息披露的更高需求,碳會計已成為研究環境財務會計領域的前沿問題。目前我國碳會計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對碳會計的認識尚未有統一的權威報告,也未形成專門的碳會計準則和法律法規。我國有關碳會計的研究也僅局限于碳排放權的確認與計量,對碳成本會計、碳管理會計、碳審計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基礎上,解決我國發展碳會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立碳會計理論體系,完善我國碳會計相關理論與實務,實現碳會計的“本土化”,搶占碳會計的國際話語權,是我國會計界亟需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Kristin Stechemesser,Edeltraud Guenther.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6).
[2]王春穎.碳會計的會計體系構建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
[3]趙馨燕.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社會責任會計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2013(3).
[4]強殿英,文桂江.國外碳會計基本內容及對其借鑒意義[J].財會月刊,2011(4).
[5]王愛國.我的碳會計觀[J].會計研究,2012(5).
(責任編輯:梁宏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