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飛
【摘 要】情感教學不僅能使思想政治課教學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力,而且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情感教育滲透在我們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只有情感教學為先,才能促使學生愛學、會學以及用好思想學習政治課的知識。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情感教學;必要性;對策
情感,作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是人的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反映。它表現為喜、怒、哀、樂、愛、憎、欲等,是一種比較高級的、復雜的心理現象。情感有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之分,前者表現出肯定的特征,后者表現出否定的特征,情感對人的活動起著重大作用。情感教學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情感為基礎,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環境和氛圍中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消極學習變為積極學習,并能夠化為受教育者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它并從中受益。情感教學可以強化受教育者的自主認知態度,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抑制、轉化消極性情感,使積極情感成為受教育者認同教育內容的內在驅動力。中學思想政治教學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沒有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學就失去了神韻和靈魂。只有充分重視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并認真把它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進步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一代人才,我們的社會才能發展進步,不斷地走向健康、文明。
一、情感教學的含義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健康而豐富的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并借助于直觀教具,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和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進而化為學生意志和行動的教學藝術。我國著名學者魚霞在《情感教育》一書中說到:“情感教學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康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而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論綱》中對情感教育是這樣論述的:“所謂情感教學,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
二、情感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實施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所追求高境界的理想教學,并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的實踐磨練,探索與研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形成師生互動,富有特色的教學風格,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實現教學精神與教學能力新的突破,在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引起情感的共鳴。
1.實施情感教學是由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決定的
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以及有關社會科學常識教育進行系統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工作能真正體現實效性,情感教育必不可少。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政治課在教學上更能發揮出情感的滲透,在教學中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不加以情感教育,就會變成空洞的理論說教,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不能達到政治課的教學效果。
2.實施情感教學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影響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會教,學生才能學得會,教師樂教,學生才能樂于學,教師善教,學生才能學得好。在情感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對矛盾,那就是教與學的矛盾。在這對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支配著教學過程的發展方向。政治課能否贏得學生的好感和引起學生認真學習的興趣,取決于教師的品德修養,學識修養和課堂教學藝術修養。政治課教師忠于職守,平等待人,愛護學生,則易受學生尊重,若講課深入淺出,思路清晰,廣征博引,邏輯嚴密,則使學生精神振奮,耳聰目明。再能巧設情境,因材施教,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則能激發出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極大興趣。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多讀書,厚積知識,涵養性情。又要多閱世歷事,積累生活經驗,培養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用自己較高的思想素質,良好的人格品質和文化素養,為學生做出表率,充分發揮教師在情感教學中的感染力。也正因為如此,情感教學的實施關鍵在于促進教師情感品質的優化。
另外,由于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情感教學中存在著問題,比如新課程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倡導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策劃課堂活動,但往往對活動的主旨不作深入思考,出現為活動而活動、為體驗而體驗的教學泡沫現象,使得教學華而不實,走向形式化。具體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匆忙零亂,課堂教學表面上是全員參與,實際上重點不突出,缺乏深度,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中學思想課情感教學的對策了。
三、情感教學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落實
由于政治課理論性強,需記憶的知識點多,并且多數學生認為:到考試時記記背背就夠了,用不著花大力氣,這樣造成了學生學習不深入、聽課狀態不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提高政治興趣上下了大功夫,一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從而使學生“親其師”而后“信其道”。課下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外的東西,如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學生認為老師十分關注自己,然后“愛屋及烏”提高學習興趣。二是創設愉快的課堂氣氛,重視講話的語音、語調、動作、表情的感染作用,增強了號召力和感染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效果。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落實情感教學。
1.構建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情感因素
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優秀影片、掛圖、實物等直觀形象把學生帶進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現代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網絡和各種媒體的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相當多。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信息量大、時政性強,與社會生活實際結合緊密,而教材上的知識往往會比較抽象、深奧,在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時便顯得吃力。通過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絡以及掛圖等多種形式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整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能創造更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促進教學的互動。網絡、影視、報刊、雜志等媒體中的鮮活材料是情感教學的好教材,政治教學要利用這些媒介,讓學生感知現實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去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弦,感受英雄人物的可歌可泣,批判丑惡行為的卑鄙齷齪。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珍惜生命,關愛他人。如,在學習《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時,我結合“伊拉克戰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一系列戰爭漫畫和圖片,生動、形象、直觀,并且我滔滔不絕講了許多最新的情況:戰爭的原因,戰爭的危害,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世界各國的援助等,緊緊抓住社會熱點問題,教育學生有一個鮮明的觀點,“熱愛和平,反對戰爭”。學生們的興致很高,大家積極參與踴躍發言,高潮迭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學習完《政治權利和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一框后,我利用課外時間播放了《新中國大閱兵》,學生看完后都很激動,都說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什么愛國、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根本不需要教師大費口舌。
2.巧用多形式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情感
語言能夠打動人的心,完全是因為它包含著一種激情、一種心靈深處的心聲,是一種靈魂和情感的流露。一堂課效果的好壞,教師的激情性語言往往對學生產生極強的感染力,能收到極好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師的語言修養、運用語言的藝術在課堂中往往起到特別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施教于學生,教師自己首先要進入角色,揮灑真情,用激發學生情感的語言,把課本中無聲無情的文字變成有聲有情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以此來感染學生,增強其藝術表演力。如在初三講述“捍衛國家尊嚴”一節時,在談到外帝國主義在我領土租界橫行,公園門口豎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時,語言應慷慨激昂,義憤填膺[6];講到新中國的成就與輝煌,就應揚眉吐氣,興奮之情溢于言表。這樣的教學語言比起那種平鋪直敘地講解,更富啟發性,更能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緒,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貫徹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語言的巧妙運用在思想政治課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3.引用故事來催生學生情感的體驗
教材上的例子大多比較簡單,有的例子時間較遠,我就進行增補或系統形象化。如時傳祥,我用口頭和體態語言,生動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糞桶,不怕臟臭和譏諷,感動得學生嘖嘖稱贊。在講“為人民服務”的內容時,我適時地補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風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脫下給九十多歲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幾次賣血撫養兩個藏族孤兒。講徐洪剛為了保護受辱婦女,赤手空拳同四個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著流出的腸子追歹徒達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壯的語調,贊嘆的表情,形象的手勢像磁鐵般地吸引住學生,他們深深地被英雄事跡所感動。我還從周圍找典型,增強學生們的親切感。如結合講“關心熱愛周圍的人”,我走訪焦作工學院,向同學們講述了大學生如何把飯錢節省下來,為治療一位教師三歲孩子的疑難病癥捐款的事。最后我問:“焦作工學院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值得不值得學習呀?”“值——得!”有的學生當時就摸口袋,表示也要把零花錢捐出來。
4.民主的課堂討論激發學生情感的投入
課堂討論和學生掌握學習的各個環節——認識、理解、應用緊密結合,可促使思想政治教學的諸項目標(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得到全面落實,但這并不等于說任何內容都可納入討論范圍。過分膚淺的內容使課堂討論流于形式,過分深奧的內容使課堂討論失去生氣。可以進行課堂討論的有兩類內容。一是知識障礙點,包括每課的重點、難點等,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把握知識內涵的主要障礙;二是思維的障礙點,學生思維發生障礙一般是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知識難度的不適應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維定勢受某種舊知識或某些傳統影響所致。這兩個障礙點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攔路虎”,將其作為討論內容,能夠保證課堂討論的質量及效率。例如,我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時,提出“如果把洪秀全換成劉邦或朱元璋,太平天國是否還會失敗?”讓學生討論。學生們似懂非懂,感到新穎有趣,卻又把握不準。我馬上點撥學生:“大家可以想一想:劉邦或朱元璋穿上了皇袍是否就意味著農民革命的成功?”找到了切入口,同學們思維的波瀾隨之涌起: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它不可能徹底摧毀封建社會制度;農民領袖就是奪取了政權,充其量也只能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等等,討論使學生們加深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單純的農民戰爭必然失敗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王秋穎:《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7,2